Tagged: 圍村

0

跑遊元朗厦村 (20) - 傳統圍村結婚文化

跑遊元朗厦村,去參觀一位鄧族成員所收藏的瑰寶,瑰寶並不是貴妃帖或飛鷹圖,也不是厦村鄧惠麟的拓印字畫,而是主人家在七十年代結婚典禮的私人物品及禮物,從中可以認識一些元朗老字號及傳統圍村結婚文化。 所有寶物均收藏在一個米半長的樟木籠裡,木籠的頂部及正面均雕刻了龍鳳呈祥圖案作裝飾。主人家打開舊銅鎖,把木籠裡的東西逐件掏出來,重拾四十年前結婚的回憶:

2

跑遊元朗新田鄉 (30) - 明德堂食燈宴 屏山鄧聯興圍村九缽

跑遊元朗錦田蕃田村永秀文公祠(永秀祠),村民幾乎只稱它為「明德堂」,明德堂建於1811年的原建築已重建成二層高建築,是村民節日喜慶食盆地方,重建後只保留了原本的花崗石門框,門框兩旁懸有以永秀為鶴頂格堂聯:「永紹箕裘育桂培蘭千載流芳崇祀典;秀鐘子孫敦詩說禮一堂羅拜薦馨香」。 永秀祠乃文氏後人紀念永秀文公而建,永秀是本和的孫,屬於文世歌兒子麟峰一脈。

0

路遊元朗八鄉 (10) - 橫台山永寧里

週未由元朗出發往橫台山跑,沿著錦田河旁之治河路和錦泰路走,跑到菜園村高鐵地盤,以前一直以為這裡是終結,原來往前多走一段路,可以返回錦田河旁繼續去跑,走到尾便是橫台山散村路,跨過粉錦公路便到達橫台山。 入村後,首先看到是乾振駱公祠和橫台山學校,在荒廢的校園中走一圈,細讀台山公立學校建校碑誌,然後由村民指引下,走到永寧里。永寧里仍然保存著傳統客家圍村的半月形風水池,圍門後是廷桂鄧公祠和洪達鄧公祠,祠堂潢裝精美,牆上懸掛著的功名匾額甚具氣派,當中有鄧蓉鏡的翰林庶吉士牌匾壓場,非常動人奪目。 留待下一篇路遊元朗八鄉橫台山 (2),再談跑遊竹坑、蘭芳書室,河瀝背及橫台山羅屋村。

8

跑遊元朗八鄉 (3) - 豎起十字架之翰鵬鄭家祠

週未由朗治路跑遊至八鄉金錢圍,為了看這一幢豎起了十字架的翰鵬鄭家祠,遊歷過元朗區傳統圍村,但未曾見過一幢祠堂改建為教堂,由供奉祖先改變為崇拜天主,這個配搭打破了中國儒家思想,傳統上儒家《孝經》中之考,就是要對父母盡禮,死後為祖先祭祀,同樣地在朱熹的《家禮》中被提倡,一直影響中國人的文化。 而且「祠堂」在某程度上,反映出整條村落甚至某一房分支的財勢、社會地位以及族人所獲取的功名。所以一幢祠堂,是村落中最重要的軸心建築,是供奉祖先及慎終追遠的祭祀場所,以及舉行宗族活動和傳統儀式的地方。 所以到金錢圍看這幢豎起十字架之翰鵬鄭家祠,也要暸解一下它的淵源。

0

路過 大埔北南坑村

路過 大埔北汀麗路旁的「南坑村」,南坑村位於九龍坑山下與富亨村旁,九龍坑山是衞奕信徑其中一段,名字源自山下之九龍坑圍村。我亦介紹過同名字的元朗十八鄉張氏客家圍村「南坑村」。據 2010年之「尋找鄉村的故事」報告中,大埔南坑村仍然有不少長者聚居,居住於山腳的長者多至 50-60 人,山上亦有長者居住。在村中走走看,整條村最熱鬧的是村口之南坑村村公所,閒時有村民聚首搓麻雀,跟大部份新界村落一樣。

3

跑遊元朗屏山鄉 (11) - 水邊圍 三四五陸

2012 年最後一次跑遊,沿元朗周邊跑一趟,跑到元朗水邊圍 (Google Maps 位置) 附近,扺受不著攝氏七度的蕭蕭北風而卻步。於水邊圍附近拍攝了幾張相片,在 Android 手機上使用了 snapseed 軟件,修改成懷舊色調,效果可能跟現實脫週,嘗試一下新效果而言。   水邊約 元朗東邊舊墟附近有南邊圍和西邊圍,而另一端元朗西則有「水邊圍」,屬於橫洲地區,水邊圍於嘉慶年間的志藉中已經有所記載,昔日範圍伸延至現時水邊圍村以及新鴻基朗庭園,於新界鄉議局的認可鄉村名冊中,指出水邊圍是1898 年前已經存在,事實上水邊圍是由陶陳二氏早於1456年左右開村,在鄰的「水邊村」早於1819 年前已經建成。 水邊圍的名字清楚解釋了它的地理特徵,而水邊圍連同水邊村、鳳池村、水田村及蝦尾新村曾組成「水邊約」,正如元朗五和、十八鄉、橫洲六鄉等、村落間互相照應,加強圍村的實力。

14

跑遊元朗十八鄉 (19) - 世外古宅楊家村制作panorama

每週跑遊元朗南各歷史建築,以這個地方最為隱蔽,憑 hk-place 裡的一張相片,先後跑到黃泥墩村南的大棠山腳尋訪數次,終於要依靠 Google Maps 鎖定位置,還要經由村民指示,跨過黃泥墩村的菜田及河溪小橋才找得到 (因為繞錯路)。 正因為這樣子,從遠處看到這座客家圍屋的時候,心裡感到萬分驚喜,原來元朗裡頭隱藏了這座珍貴的梅縣客家建築物「楊家村」,這座是難得的一幢活古蹟,因為楊氏一家仍然在楊家村古宅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