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Old Hong Kong

2

路過北角油街實現 oi! 前皇家遊艇會會所

以前經過北角油街,總會被這一幢紅磚建築物所吸引,最近閱讀了平帆的一篇「油街實現–Reflection 正反」,才知道這幢紅磚屋已經開放給公眾參觀,並舉行「油街實現」藝術活動。 早前趁週日一天假期,由天后走到北角,剛好路過北角油街,於是走到這幢紅磚屋裡細看。現時建築內所舉辦是「油街實現 Oi!」活動,這個名稱是取自「油街12號」的諧音,透過場內各種藝術活動,將藝術文化互動地融入大眾生活。 走進紅磚屋建築群之中,眼前的感覺截然不同,人仿佛身處於世外桃源之中,綠色的草坡及紅色的殖民地風格建築令人眼一亮,跟背後的石屎森林形成一個强烈的反差。這裡由一幢主樓(展覽廳)及兩幢附屬建築物(活動室)組成,在旁的一幢單層開放式平房(活動室一),裡頭有一張長木檯,四週坐滿了上班一族,有男有女,皆手握一杯飲品享受中。

6

路過 沙田排頭村及上禾輋

平日走過沙田火車站旁邊的排頭村 (Google Maps) 很多遍,印象深刻的,是村空地上的涼果零食小販檔,總是掛起七彩大雨傘開檔, 該處也是通往沙田宜家傢私必經之路。 一直都沒有細心留意這條排頭村的故事和歷史,最近經過這條村,停下腳步欣賞了村中的古老青磚大屋及兩幢藍氏家祠,再走到在鄰的上禾輋村去看,機緣巧合之下,原來已經進入了下禾輋村,還踫到一位健談的陳氏村民,暢談間才發現,原來他背後的一列排屋也就是三級歷史建築物之一。

7

路過 西環魯班李白 西營盤歷史建築群

去年12月底遊畢所有維多利亞城界石後,下山經過堅尼地城區 rockhill street 石山街,於是順道走到「四環九約」中之「西環七臺」,繞著整個堅尼地城歷史建築群走一圈,主要是太白臺及青蓮臺兩段小巷,不會花上太多時間。「堅尼地城」這個名字來自香港第七任總督堅尼地,西區岸邊填築土地稱為堅尼地城,而至於西環七臺,背後正是香港李陞家族的一個故事。 堅尼地城區歷史建築物 (Google Maps 位置) 魯班廟 | 青蓮台 15 號 (1884 年) 一級歷史建築 #018 香港道德會 | 太白臺 8 及 9 號 (1920年代) 二級歷史建築 #314 戰前住宅 | 青蓮臺 9 號 (1920年代) 三級歷史建築 #975 廣悅堂公所 | 青蓮臺 16 及 17 號 (1949年)...

2

香港維多利亞城界石 City Boundary 1903

2012 年由頭年行到年尾,斷斷續續走過香港島上 6 塊現存的維多利亞城界石 City Boundary Stone,最後難得在界石建立 110 週年之時,走訪各塊界石,同時制作了一個 Google Maps 把位置紀錄好,方便有心人探索。 除了香港維利亞城界石,香港還保存著其他界石,包括15 塊長洲南部發展之界石,大嶼山之嶼北界碑和嶼南界碑、梅窩李府食邑稅山界石群、也有帶路里程碑等。人類喜歡制作石碑,作為標記豎石的城界石碑,用意在垂之久遠。 我的地圖 – City Boundary Stone 香港維多利亞城界石  

13

香港中上環 活字印刷

先感謝長春社所舉辦的「活字寶簿工作坊」活動,由中遠大廈開始走,沿途介紹中上環一帶的傳統印刷業,最後帶團友到上環光華印務,由店主任先生繼續介紹傳統活字印刷業的昔日故事,任先生用心講解,由執字粒示範到機器印刷,把活字印刷文化傳承下去。 活字印刷術是在小鉛字粒上澆鑄凸起的單字,然後按照付印的稿件,揀出所需要的單字,組合排成一個版面而施行印刷的方法。 週未跟家父談及這一次執字粒的經驗,原來他亦曾經當了一年印刷學徒,由照鏡到執字粒,原來他頗有經驗,還講了兩個我忽視了的活字印刷要點:1. 印刷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2. 字粒之鉛合金是運用了熱縮冷脹的原理,這兩點在整個活字印記之旅中亦未曾提及到。 難得有機會暸解到活字印刷這門技術,在網絡上搜索了更多有關活字印刷 typesetting 的知識。  

8

圖釋香港中式建築 - 蘇萬興

收到蘇萬興先生的最新著作《圖釋香港中式建築》,新書裡還附有他的簽名,心裡不亦樂乎。 這幾年間,每次跑遊元朗各大小圍村後,都要從互聯網中搜索有關建築物裝飾的特色,目的是為了學懂得對古舊建築物作出欣賞,包括中式圍村、祠堂、書室、民居、磚塔等。有了這一本《圖釋香港中式建築》參考書,可以省卻我大量功夫。

6

跑遊元朗十八鄉 (20) - 木橋頭村

跑遊元朗木橋頭村,村內保存著一幢被評為歷史古蹟之「圍門」。元朗這條木橋頭村,包含了標準客家圍村的元素:圍門、祠堂 ( 兼具書室用途)、神廳等俱全,客家圍村則是多間房屋組成的圍屋群,一些橫屋的牆壁就是圍村的牆壁,村中其他青磚舊村屋建築已經所餘無幾。 木橋頭村由胡氏族人建村,於圍村四周已經看不到任何木橋的痕跡,木橋可能是「木橋頭村」名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