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屏山鄉 (7) - 洪水橋灼園

週未趁秋風起,一路向東跑遊元朗洪水橋灼園,本來跑步跟古蹟扯不上絲毫關係,不過元朗區擁有豐富文化建築瑰寶,可以一邊跑步一邊欣賞歷史建築,在市區跑步是較難享受得到這份情操。

由博愛醫院沿朗河路、青山公路往洪水橋走,約九公里的路程,在這種天氣之下跑遊頗寫意,有蜻蜓和秋風陪你一起跑。

Google 地圖路線:http://goo.gl/Qx9hm

 

↑ Google 地圖路線 http://goo.gl/Qx9hm

 

 

洪水橋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洪水橋後山上有一個「洪水坑灌溉水塘」,洪水坑源自昔日名稱「紅水河」,因為最初這個地方稱為紅水山,因有一小橋而後來輾轉變更成為現時「洪水橋」。

網上流傳指「當年」有一批小學生遠足旅行,於洪水橋附近遇上濠雨,不幸被沖走輕生。相信這故事實際是發生於大埔猛鬼橋,只因洪水二字被借題發揮。另一則是日軍侵華時期,丹桂村被徵用為刑場及軍事用地,由於發生過屠殺事件而出現紅水橋一字。

另一個歷史故事關於「洪水橋」是發生於明朝中葉,衙前圍的村落中一名具地方勢力毛尚書,毛氏持權勢橫行霸道,後來惹上屏山鄧氏被上書告狀,皇帝命人追捕衙前圍村民,他們沿隧道逃往現時的洪水橋,官兵追至並把全部人殺清,他們的血將洪水橋附近的河水染成紅色,因此該地以後便稱為「紅水橋」。

以上這個故事被稍為略述,因為打算日後跑遊「大井盛屋村」時再詳細,而故事下半截,正就是跟元朗盛屋村有密切關係。

 

丹桂村

介紹元朗十八鄉崇正新村時提及過丹桂村,中國於 1920年代國民黨(1919年)與中國共產黨之政權變動,最終令大批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其家屬遷居香港,經同鄉朋友互相介紹下攜眷居住於香港各地,而定居紅棗田以及崇正新村。

其實當時亦有被國民黨打敗的軍閥流亡至元朗,例如民國將軍沈鴻英(廣西桂系軍閥),被國民黨擊敗後(1925),流亡至元朗沙埔村,並且在此解甲歸田,建築了一所沈氏大屋(將軍府),命名為「逢吉鄉」,取其逢凶化吉之意。

沈鴻英亦曾與廣西將領合力建立元朗「丹桂村」,取名「丹桂」的意思不是因為當地盛產丹桂樹,而是有「一片丹心向桂系」的意思。

以往新界村落名稱,大多數以週遭環境而命名,而某些村落則隱藏了居民的心意,寄托於村名當中。

 

↑ 丹桂村村口之小商店,若是要去灼園看門樓的話,不妨先到永興士多買一份飲料,跟老板聊聊天,談談灼園的故事

 

 

灼園 – 遺址

沿丹桂村路入去,看到 Y 字路口,從兩旁小商店可以猜估到是昔日小市集,於永興士多旁的一條小路盡頭,可以隱約看到一座紅磚砌成的門樓,這便是丹桂村 338 號「灼園」的遺址。

以遺址來形容並不過份,因為灼園原址約廿多萬呎,所佔面積甚廣,伸延現時丹桂軒及菁雅居的位置,於 2011 年被評為香港歷史建築物,屬於13 幢新加入評估項目之中,其中一幢洪水橋區三級歷史建築物。

不過古蹟辦為灼園冠上一個「歷史建築」美名不久,整個灼園立即被發展商拆卸,看來「歷史建築」只是給一幢古蹟於去逝前的一個花牌,不過至少有人跑遊到灼園剩下的一個門樓前憑弔。

灼園是樓高三層的中式民居,混合了西方建築風格,主樓為斜頂建築,前進部分則為平頂。建築物正面由青磚建成,正門設有木製氣窗和門廊。灼園內每層佈局對稱。除主樓外,灼園更建有紅磚門樓和鐵鑄涼亭,不過這些通通都已經化為灰燼。

目前剩下之灼園門樓,原本共有三幢,一般村民到灼園很少經過門樓入內,只是繞道由後門進入。現時只餘下最外圍的一幢,門樓外有一幅對聯:

「灼簾竹氣靜、園榻菊香濃」

竹氣靜,曾經出現在狀元李承霖的一首對關上「風清在竹氣靜為蘭」,門樓橫匾上「灼園」二字已出現破損,而灼園兩旁有「太原、守廬」四字。

 

↑ 灼園門樓,原本共有三幢,現時只餘下最外圍的一幢,門樓外有一幅對聯:
「灼簾竹氣靜、園榻菊香濃」

↑ 此圖片源自古物古蹟辦事處 – Photos of New Items in addition to 1,444 Historic Buildings

↑ 此圖片源自長春社保育歷史筆記 – 紅水橋血色傳說定地名

 

 

灼園 – 英軍42號兵房

於 1940 年代港督葛量洪曾打算在新界屏山建造國際機場,英國皇家空軍工程部隊當時進佔了丹桂村作為兵房,稱為英軍 42 號兵房,當時英軍每天在丹桂村路路口舉行升旗儀式,而一般市民不能隨便進入丹桂村一帶,需要有特別通行証。而灼園旁之334 號,屬於英軍監倉監禁囚犯 (後來經營工廠,現時被空置)。政府在當地收地同時,葛量洪悉得飛機將來升降必須要越過中國領空後,擔心飛機有被擊落的可能性,加上鄉民派代表北上反對抗議,最後政府打消屏山機場之計劃,轉向擴建啟德機場。

灼園能夠在這一區中建屋,更特顯出當時王灼於屏山區華警的地位。

於日佔時期,日軍曾經佔用灼園,戰後才歸還於王氏,而英軍兵房於 50 年代遷出。

↑ 而灼園旁之334 號,屬於英軍監倉監禁囚犯,現時被空置

141003_pingshan1951

↑ 1951年屏山英軍軍營增慶。留意相片後方的尖塔,是丹桂村內之寶覺學校,當時仍然是香港著名工業家及慈善家鄧鏡波的西方古堡式別墅,1958年方由鄧葵玉女士捐贈予東蓮覺苑並改為學校,鄧葵玉女士正是鄧鏡波的女兒。相信丹桂村英國軍營,也是當時準備籌建屏山機場時的軍事配套設施。(相片轉載自gwulo.com

 

 

灼園 – 王灼

灼園於 1939年由鄉民王灼建成。王灼祖籍廣東東莞石龍,王灼是戰前屏山區華警,由於屏山鄧族關係甚好,於1930年代從鄧氏買入丹桂村之地皮建屋自住。期後,王灼被譽為該村首富,被曾經擔任丹桂村村代表。

 

灼園 – 風水

與村民聊天,原來灼園也有一段風水的故事,當然沒有被記錄在歷史建築介紹中。

目前剩下之灼園門樓,原來共有三幢,現時只餘下最外圍的一幢,這三幢寓意三代同堂,可見園主篤信風水佈置。

灼園於戰後把廣大的花園地方陸續賣出或分租,該地經營了不少廠房,後來由於供電負荷不勝,增置了一條電纜接入灼園,可是這條電纜偏偏要從三個門樓的底下穿過,嚴重破壞了灼園風水,結果居住內灼園的主人相繼去世,王氏後人住不過三代,剛好代表著灼園三幢門樓,幸好一早搬到元朗居住的後人未受影響。

 

參考連結

You may also like...

12 Responses

  1. onefamily says:

    我要好好跟著你的足跡了

  2. milklok says:

    LIKE!

  3. terewong says:

    @milklok 好近你屋企,得閒你可以去睇下。

  4. Miu says:

    上個週末去過,同士多老闆傾計,講左好多野俾我同我朋友知…
    仲話42號兵房都拆埋LU…

  5. terewong says:

    @miu 估不到有人看我的文章,還跟著走去看,多謝分享呢,嘻。

  6. 平帆 says:

    今天終於順道去了灼園門樓。

    灼園兩旁是「太原、寄廬」四字,「寄廬」的意思是暫住地方,那麽太原又是甚麽意思呢?如果原主人王灼祖籍廣東,附近其他建築又和廣西有關,無端會有山西城巿真的很奇怪。

  7. terewong says:

    @平帆 平帆兄,太原乃王氏郡望,固此有太原王氏一脈,寄廬或有思念故里的意思

  8. Ip Ching Kong says:

    Tere, 洪水桥,红毛桥,猛鬼桥,都是小时候听到過的名字。小學時候听長輩(广西軍佬)有位跛妹,下大雨時過一條木桥,只是一條长板,是在丹桂村過到对面和平新村(90年代以前未叫和平新村),被急涨河水冲走,往后就话有人听到下雨天黄昏听到有女子哭声,我小时候住在冠江茶楼傍边洪水坑上游不远,临河而居,每次下雨黄昏都听到各种河涧青蛙鸟鸣声加上河水湍急声,外面漆黑一片,確实令人毛骨寒颤!红

  9. Ip Ching Kong says:

    红毛橋,因红毛鬼佬经常赤身露體在洪水坑嬉水。

  10. terewong says:

    @Ip Ching Kong James 兄,謝謝你告訴我,以前街坊也叫洪水橋做「紅毛橋」嗎? 令我想起元朗坳頭也有一條紅毛橋,一般指是紅毛英軍建的鐵橋,你說起這個典故,也有道理啊

  11. terewong says:

    @Ip Ching Kong 洪水橋有三種意外,我沒有特別記錄的,第1) 洪水,第2) 車禍,第3) 70年代山泥。前輩說起女童跌落水坑,想起一則1964年張錦燕女童接弟弟放學校失足墮下水坑失踪,可悲的新聞啊。

  1. May 22, 2018

    […] 接著見到 Tere Wong 介紹過的灼園 – 英軍42號兵房: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