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十八鄉 (21) -黃泥墩村俞氏宗祠

沿元朗東後花園 – 朗河路經公庵路往黃泥墩村,偶爾在村內的小路上,踫到了一所精巧的「俞氏宗祠」。

中間一幢是黃泥墩村「俞氏宗祠」

「俞氏宗祠」 兩旁有住宅,估計同屬於俞氏族人擁有

 

俞氏宗祠

俞氏宗祠位於黃泥墩村以南,是找尋「楊家村」時,偶然踫到一幢客家「俞氏宗祠」( Google Maps ) ,兩旁的各有一幢住宅,估計同屬於俞氏族人擁有。俞氏宗祠背山而建,前方有一大片池塘,現時披滿雜草,但不難想像到昔日這裡的幽雅。

俞姓氏族,與何、賴二姓是黃泥墩村的主要宗族,村內三和堂便是三族聚集的公家祠堂。俞氏宗祠雖然未被古蹟辦事處列為歷史古蹟,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所精巧細緻的兩進單間式祠堂古蹟,因為「俞氏宗祠」落在黃泥墩村一角,並不是一所圍村或大型村落中的家祠,可見俞氏遷徙至元朗後,亦不忘建築宗祠供奉程祖先,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特別感覺到一份傳統客家人重視孝道的儒道情懷。

 

俞氏宗祠

 

永陳俎豆昭宗德

建築物大門楣上嵌有石匾,刻有「俞氏宗祠」,屋頂瓦片下的牆頂,均畫有精巧的花卉圖案,正牆掛有一副紅木金字對聯:

  • 永陳俎豆昭宗德
  • 慶冠簪纓耀里仁

此對聯甚有意思,當中「俎豆」不是一種豆類,而是祭祀、宴客用的器具,俎是祭祀時盛牛羊等祭品的方形或圆形禮器,而豆是上古时盛食物的器皿,永陳俎豆相信是出自《孔子世家》中「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意思是孔子常把祭祀時存放供品用的俎豆等祭器擺列出來,此句喻作經常供奉俞氏祖先,發揚先祖德行的意思。

「簪纓」是指簪和纓,一種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古時世代作官的人家,用來把冠固著在頭上。喻作後人豐功偉業,功名顯赫,取得官名光宗耀祖。

「俎豆」二字亦分別出現於鄰村水蕉新村圍內的兩副對聯之上:

  • 福業並山河 俎豆馨香同四海
  • 福達乎鄉俎豆 千秋隆盛典

正廳神龕旁一副對聯:「永肇貽謀喜承宗德澤、慶宏基業欣挀世家聲」,牆上一幅游龍戲鳳壁畫。

 

香港俞姓氏族

據悉香港俞氏分佈於大埔汀角村、元朗黃泥墩村、孟公屋俞屋村、西貢窩美村與將軍澳魷魚灣村等各地,同屬於數百年前第五世祖俞法傳公與在港一脈相傳,俞氏祖先昔日於中國河源縣與五華縣一帶以農為業。

香港部份俞氏源自紫金俞氏後裔,於明朝中期時代,隨著明朝俞大猷領軍抗倭路線南遷,從浙江、湖北一帶遷至廣東梅縣轉遷五華縣,後再遷至紫金縣城、藍塘等地,期後輾轉遷居至香港立村,開枝散葉繁衍下來,並建立俞氏宗祠。現時,中港兩地之俞氏後人,仍然互相聯誼拜訪宗祠。

 

俞氏宗祠正廳神龕

腧跗 – 俞氏

俞氏這個姓氏出自黃帝時代,當時有一名醫術高明的醫跗,精於腧經之治,他曾跟神農嘗百草,熟知各種藥草性能,是中國傳統中醫經脈理論的奠基人,經脈理論中脈之端口 (穴道) 是「脈之所注」,稱之為「腧」,這名醫跗被稱爲「腧跗」,又稱「愈跗」,俞愈同音,後來又稱俞跗。

俞跗的後裔子孫中,爲光大先人的經典醫術,多稱爲俞跗氏,後來演變為單姓俞氏,後又有春秋時鄭國、楚國公族加入俞姓,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脈承河間

大埔汀角村之俞氏宗祠堂聯:「脈承河間、跡發汀溪」,當中俞姓地望是河間郡,根據《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載,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東郡、河内郡、河間郡、江陵郡,這些資料表明,在隋唐之際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長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並人丁興旺,族大人眾。進入宋代以後,俞姓突然光芒四射。脈承河間,指俞氏源自河澗郡公俞廷玉的後裔。

有緣踫到一座「俞氏宗祠」,它沒有刻意關上大門,可以欣賞這幢建築,而幸好建築物古樸外貌仍然保存著,不似其他宗祠翻新後披上磁磚和現代勾線等而面目全非,同時亦認識了俞氏,之前認識了一位西醫姓俞的,從歷史來看,看來姓俞做大夫,是最好不過的職業。

 

黃泥墩村之「三和堂」,門外對聯描述了村中三姓之關係:「三姓同村雖非望族、和衷共濟己有華堂」

 

 參考連結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