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十八鄉 (11) - 元朗舊墟 圓塱墟

舊文章中介紹過「昔日圓蓢 – 元朗市」,趁 2012 天后寶誕後再遊元朗舊墟,以往都是走馬看花燈式在元朗舊墟裡走一趟,今次細仔地看看裡頭的各個歷史建築物。如果可以時光倒流,我倒想暸解昔日的「圓塱墟」(元朗舊墟)之前的「大橋墩」墟市,究竟是怎樣子的。

元朗墟演變: 

元朗墟歷史: 「大橋墩」墟市 > 遷界 > 復界 > 「大橋墩」墟搬至「圓蓢」(元朗) > 設立「圓朗墟」> 元朗舊墟 > 十八鄉 > 元朗新墟 (合益市場)

歷史建築

元朗舊墟中,具價值的歷史建築物有十六間,其中 4 間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也就是長盛街的兩所古廟,當舖和合益客棧,其餘歷史建築都屬於住宅建築,多數是兩層高青磚建築,探頭從窗戶窺看,屋內樓頂連同瓦片都幾乎全部倒塌下,室內的結構或傢俱都破爛不堪。

圓塱

說元朗,要論它的古稱「圓塱」,意思是完整 (圓) 的湖畔或江邊的低窪地區 (塱),元朗地形三面環山,屬沖積平原,水道縱橫交錯,又鄰近后海灣,故山林茂盛,水源充沛,物產豐饒,故有「圓塱」這個地名。

大橋墩市

早在清康熙以前,元朗區的大橋墩已建有墟市。自《新安縣誌》中清楚紀錄「大橋墩墟」附峰「圓蓢」,元朗原本是一個鄉村市集,元朗大橋墩墟更早在明朝年間 300 至 400年前已出現,確實位置不太明暸,我猜測就是十八鄉大旗嶺大樹下,因為山貝河河道深可駛船,方便設闢墟市。

於大王古廟中有記載:『三百年前,元朗河流上通南坑,中有高原矗然而深秀者,則大樹也,大樹東曰蛋家埔,大樹西曰蛋家灣,處居爰處,而浮家泛室之流,若輩崇仰水神,在大樹下建小廟,以祀天后。』

清朝康熙年間,實施防止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的遷界令後,大橋墩墟因而荒廢。

岑田鄧氏墟主

康熙八年(1669),清朝取消遷界令復界,由於元朗民豐物埠,招來不少原元朗居民和大量客籍人蜂擁回來定居。

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早在北宋時期已遷居元朗錦田,在此建基立業,當中錦田鄉人鄧文蔚,少貧力學,才思敏捷,終考取進士 (1685),獲授浙江龍游縣知縣,是為本港清代第一位的進士。此後,鄧氏獲朝廷封地建墟,鄧文蔚當上知縣後獲封地設墟,原本想重建「大橋墩墟」,因認為圓塱的位置更適合設墟,所以在南邊圍與西邊圍之間的地方設立「圓塱墟」,即現時元朗舊墟。

現時,元朗舊墟屬於錦田泰康圍鄧氏家族鄧文蔚一房「光裕堂」,鄧文蔚後人為了奉祀鄧文尉,於1768年在永隆圍對面祠塘村,建立了祠堂「龍游尹泉菴鄧公祠」,為錦田鄧氏四間祠堂之一。祠堂外有對聯:「錦江瑞氣日邊騰甲第 宏開世守文章成世業、桂閣天香雲外發科名 繼起家傳詩禮振家聲」。

140412 IMG_3118

↑ 龍游尹泉菴鄧公祠

長盛街、利益街和酒街

鄧氏於元朗墟中建屋起舖,元朗墟內共有三條街道,分別為長盛街、利益街和酒街,而長盛街成為主街。長盛街是南城門遺址經晉源押,至北帝廟的一段 (現時路面是魚鱗紋的麻石路)。

到了道光十七年,墟市發展日益蓬勃,已有各式店舖一百零二間,除一般出售貨品的商店外,還有押店、酒家、客棧等。由於清中葉時期,鄭和餘黨輾轉成為海盜,經常侵擾廣東沿岸,於是元朗墟加建了圍牆,只留東面和南面兩個出口,收市後大門關上,以加強保安。

元朗墟

當時元朗墟成為了錦田、屏山一帶鄉民進行農產品交易的市場。每月的三、六、九日墟期,來自錦田、屏山一帶的鄉民會帶同農產品於早上「趁墟」進行買賣,期間伶仃島、外國及內地商人亦在此互相進行交易,繁盛一時,所以元朗墟中有客棧招呼商客。

當時元朗墟旁有「元朗涌」可以出海,當地商人會乘船至伶仃島一帶,向外國商船兜售糧食和土產,換來時鐘等洋貨,到元朗墟上轉售圖利,故元朗墟可就是我國清代早期對外的通商基地之一。

這段時間正值錦田鄧文蔚族氏(光裕堂)財勢氣大之時,擁有元朗墟,並於墟中設置公秤,收益歸光裕堂。農民(佃戶)需要向錦田鄧氏租地耕種。期後不少客家人南下墾耕開墾,於元朗形成多條村落。

昔日元朗舊墟裡有百多間各式各樣的商店,而建築物主要是有前舖後居或兩層高的商舖。

Yuenlong000_1935

↑ 1935年元朗舊墟,該墟市於道光初年曾被形容為「往來行旅,莫不挾所求而來,愜所求而去,豈非儼然一大都會哉」。元朗舊墟位於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建於康熙八年(1669年),是昔日元朗最繁盛的市集,直至1915年新墟建成,舊墟才慢慢衰落。

昔日的元朗舊墟滿街盡是各式各樣的商舖,總數約百多間。從遺留下來的建築可看到,有些是前舖後居的樓房,有些則是兩層高的商舖。

Yuenlong001_1951

↑ 通往元朗舊墟的小路

↑ 1951年時元朗市(泰祥街)通往元朗舊墟的塘壆小路,往舊墟的南門口。左方一幢村屋有一個「紅金龍」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廣告,屋頂寫著「陳濟民李詠慈贈醫的廣告」,注意到當中有一對雙眼,相信有防止盜賊的作用,而這一幢紅金龍又稱「近水閣」。圖中路旁右邊的村民仍然存在,下面會有介紹,那是南門口 33 號,相信是由元朗舊墟墟主,錦田鄧氏鄧光裕堂所建(1920年代前)。雖然元朗新墟(合益街市)成立後舊墟便漸漸衰落,但位於南門口的一排商店仍繼續營業,便利附近居民。紅金龍後方便是南門口 16 號 (1930年代),建築夾雜中西式設計,騎樓非使用瓶型欄杆,與元朗舊墟的其他建築稍為不同,正門大閘刻有業主的姓氏「龍」字。

塘壆對出的地方便是元朗涌(河)水門頭,在下圖便可以清楚看到,是元朗新舊墟之重要水利貨運通道,舊墟在昔日輝煌之時,擁有超過百多間山寨廠和手袋廠等。昔日進入南門口未遠處有一塊在1934年豎立的修橋紀念碑,碑上記載了修橋的歷史,但由於紀念碑被棄於廢墟中,現在已經看不到。不過圍門的遺址還在,南門口再往前走,看到一個土地公神主位,這便是昔日圍門位置,從其殘缺的青磚上,可看出它年代久遠。

Yuenlong002_1951

↑ 1951年的元朗俯瞰圖,相片下方繁華密集的地方是元朗東區包括元朗新墟五合街(相片右下方可以清楚看到一幢梯型的建築物便是合益街市、在旁的是合和街、合成街、合發街、合益街、合和後街),泰祥街谷亨街、大馬路等,右上方的是元朗舊墟,中間是元朗水門頭(元朗涌)是元朗新舊墟上落貨物的河道,商旅貨船靠岸停泊於東堤及西堤起卸貨物,現時東堤街及西堤街的名字亦是源自元朗涌。

這張相片刊登於元朗區議會之「元朗文物古蹟概覽」一書之中,不過有趣的是書本中的相片是反轉了,上面這張相片是調整好的。

Yuenlong006_1960s

↑  1960年代元朗舊墟,後方招牌有慶業行、元朗鮮魚行商會等。

墟中建築物

元朗墟中之樓房多屬於清代的建築物,以青磚為建築材料,以木材來支撐屋頂,屋頂用灰瓦鋪砌,建築裝飾亦開始混入西洋元素。建築物口多數使用三道門的設計,包括腳門,趟櫳,和木門。

當時富戶會用青磚打磨平滑,磚與磚之間的夾縫幼細,令外牆顯得工整,地基使用麻石,於屋簷下加添壁畫、木雕、石雕、磚雕等裝飾。而一般墟內平民,只使用青磚建房,會因雨水潮濕,導致磚面雜草青苔叢生。

元朗新墟(合益市場)

乾隆期間,面對當時錦田鄧氏家族於元朗土地上之權力,十八鄉佃戶於大樹下天后宮結盟抗衡,自始大樹下天后廟遂由此由漁民的廟宇變成農民的廟宇,並擴建天后廟,抗衡大姓宗族的欺壓。恭奉天后娘娘亦由漁民(蛋家),成為元朗農民的一種傳統習俗,期望村里得到神明保祐。而鄧氏大家族與元朗村落之間開始產生衝突。

後來,元朗涌日益淤積,河水淺而不能通航,使舊墟的交通為之不便。而且舊墟土地不敷應用,舊墟店鋪街衢狹窄,鄉民又不滿地權為錦田人所壟斷,錦田鄧氏墟主與部份墟內商人因租納產生怨言,市集開始發展到大馬路新街市去。

其後由元朗鄉紳便於 1911 年集資成立合益公司,於元朗涌對岸另建新墟,而舊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漸式微,加上 67 年火災,重建後慢慢衰落,大部份商店都已結業,並轉為住宅。而合益市場取代了舊墟繁盛。

酒街

遊迋元朗舊墟之時,適逢 2012 天后寶誕,元朗墟最熱鬧的地方相信是利益街旁的「酒街」,雖然已經沒有賣酒的店舖,由於元朗墟花炮會設於酒街,眾人忙於準備慶祝,酒街中也有一間上海理髮店($28理髮),巷中一班街坊於打牌聊天,酒街街頭一端便是二帝廟,廟外村民忙於佈置天后誕後之花炮會慶祝活動,非常熱鬧。

看: 跑遊 元朗十八鄉天后誕花炮會花牌

李炎記花店 

看過一群元朗舊墟歷史建築物,當中一家「李炎記」花店於元朗舊墟紮根了 57 年制作傳統花牌,是行內數一數二的老字號,現時掌舵人李翠蘭(蘭姐)的是李炎記第二代。花牌這門工藝並不簡單,包括寫大字書法、紮作、上棚等,元朗墟中還可以看到李炎記營運著的工場和老舊的鋪面。

現時元朗各大花牌幾乎由李炎記包辦,花牌上每一部份都是傳統文化藝術品,枕柱下文字書法剛勁,兩旁的龍柱和寶珠,鳳頂上之孔雀展翅等都是很細緻。另一家花牌制作是榮基花牌。李炎記這家元朗墟經典老店,在李翠蘭和兩位兄長堅持下,寄望有接班人延續老字號的故事。

(下圖) 左上角一個花牌是李炎記替元朗舊墟二帝廟前制作之花牌,由於配合廟前空間,比起其他一般花牌肥矮。其他花牌皆是元朗天后寶誕中,各村口掛起的慶祝花牌,同樣是李炎記制作。

看: 香港電台《紮作‧藝術》跑遊 元朗十八鄉天后誕花炮會花牌 2

↑ 左上角一個花牌是李炎記替元朗舊墟二帝廟前制作之花牌,由於配合廟前空間,比起其他一般花牌肥矮。其他花牌皆是元朗天后寶誕中,各村口掛起的慶祝花牌,同樣是李炎記制作。

百載鑪峰影片

香港電台文化節目「百載鑪峰」(1984) 介紹了元朗新舊墟,主持何文匯博士穿梭於元朗新舊墟的街道,為觀眾細說逐漸消失的新界傳統墟市之各種面貌,包括傳統行業、典押業、公秤服務及甚具特色的雞鴨墟。

節目收看 | 節目介紹

遊墟路線:

路線: 元朗舊墟南口 > 南門口 >  晉源押 > 大王古廟 > 利益街 > 長盛街 > 酒街 > 二帝廟 > 南門口 > 李炎記花店

  • 南門口16號
  • 南門口33-35號 (三級歷史建築物)
  • 長盛街72 號 晉源押  (一級歷史建築物)
  • 長盛街26C 號 大王古廟 (一級歷史建築物)
  • 長盛街23號 (三級歷史建築物)
  • 長盛街27號 (二級歷史建築物)
  • 長盛街44號 (已被拆卸改建)
  • 利益街12號  (建議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 利益街14號 (三級歷史建築物)
  • 利益街20-21號 – 同益棧  (一級歷史建築物)
  • 利益街22號
  • 利益街24號 (二級歷史建築物)
  • 利益街27號 (二級歷史建築物)
  • 利益街31號 (建議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 利益街47號 (二級歷史建築物)
  • 長盛街 玄關二帝廟  (一級歷史建築物)

yuenlongmarket

↑ 南門口16號

南門口 16 號

南門口 16 號 (1930年代),建築夾雜中西式設計,騎樓非使用瓶型欄杆,與元朗舊墟的其他建築稍為不同,正門大閘刻有業主的姓氏「龍」字。

↑  南門口33-35號

南門口 33 號

從李炎記花店走進元朗墟便是南門口 33-35 號,相信是由元朗舊墟墟主,錦田鄧氏鄧光裕堂所建(1920年代前),雖然元朗新墟(合益街市)成立後舊墟便漸漸衰落,但位於南門口的一排商店仍繼續營業,便利附近居民。

南門口 33 號,地下經營紙紮舖,樓上則為道士(喃嘸佬)和家人的住所,亦替村民辦理道教超渡儀式 (打齋)。道士退休後由於繼業無人,最後結束營業。目前租作儲物及零售之用。

南門口 34 號地下曾經營多類行業,1920 年代是傢俬店,1945 年後改為賣鐵店,其後再改為食肆。時至今日,這裡地舖是一家雜貨店,樓上則分間為多個小型的出租住宅單位。

南門口 35 號亦曾經營多類店舖,1920 年代是傢俬店,後改作中醫診所和藥材舖、餅家及雜貨店,樓上則分間為多個小型出租住宅單位。

↑ 長盛街72號「晉源押」(1910)

晉源押

長盛街72號「晉源押」(1910),香港最早一間堂舖,由鄧廉明(已故元朗鄉紳鄧佩瓊的先父) 創立。鄧佩瓊為人熟悉,因為元朗區中之鄧佩瓊紀念中學,而鄧佩瓊亦是 1930-1953 年博愛醫院總理暨副主席。晉源押於二次大戰期間,整個元朗墟停
業,晉源押也跟隨其他店舖關門。戰後一直當作住宅使用,現時被空置。晉源押樓高兩層,用麻石作基層和青磚建造,用順丁砌法把青磚一層一層鋪上,是當年富戶的建築用料。

屋後用作貨倉保存典當物品。正門保留著木製趟櫳,門額上書有「晉源押」,昔日有對聯「晉饒萬寶、源匯百川」。在旁的欄柵內可看到原本懸掛在晉源押的葫蘆形招牌,刻有蝙蝠和金錢的圖案,寓意「福在眼前」。欣賞完晉源押外貌,有空可以到香港文化博物館,其中一個展廳中,還原了晉源押的內部格局和陳設。

抬頭看晉源押,可留意到一個葫蘆形鐵鑄標誌,在舊墟中另一處 (利益街32 號) 中亦有出現類似標誌,可能是晉源押搬至長盛街前的舊址,也就是晉源押始創於清代末年的位置。

↑ 大王古廟(1級)

大王古廟

大王古廟(1級),於長盛街街尾晉源押旁,廟宇是一進兩合式傳統建築,相信是建於康熙年間(1662 至 1722),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廟內有一個 1731 年的鼎,廟內供奉楊侯大王及茅洲大王(洪聖),是南坪圍及元朗舊墟的主廟。

元朗跟茅洲扯上關係,是由於康熙年代阻止沿海居民接濟鄭成功(明朝遺臣)時實施的「遷海」政策,元朗墟居民遷移到茅洲,復墟後墟民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廟內有五塊碑刻,記載元朗墟的建立和演變過程。

大王古廟採用兩進兩廊三間的設計,大門掛有的道光時期(1821至1850)牌匾,中間部分有天井仍然保留,天井上有夔龍博古架裝飾。昔日新界村落的宗祠廟宇皆是村民議事的地方,天井亦有寓意要對得住天地良心的意思。古廟沿襲太平清醮的問杯集俗。這裡曾經是衙門和官邸。

↑ 長盛街 23號及27號,露台花瓶式護欄。長盛街 27 號是(1924或以前)興建

長盛街 23, 27 號

長盛街 23 號 (左) 之確實建築年份無從稽考,但相信地下原為雜貨店,樓上則為住宅。這座 23 號有二層高,採用青磚建成,沒有元朗舊墟民居出現的騎樓。
長盛街 27 號 (右) 是在 1924 年或以前興建,一般認為該址前身曾為商店。27 號同樣是青磚建成,二樓有騎樓式露台和花瓶柱式護欄,地下大門仍然保存清未時期的腳門、趟櫳和木門。細看大門的麻石門框下方有精緻石雕龍紋,代表吉利之意。

現時 27 號二樓還有居民生活 (2012)。

↑ 長盛街

長盛街 44 號

長盛街 44 號已經被拆下,並重建成一幢灰色磚外牆的村屋 (2012)。昔日長盛街 44 號之建築年份已無從稽考,但於 20 世紀初,這裡由附近山背村一名姓林的男士所有。林先生曾在利益街開設啟德金舖,除經營黃金零售業務外,這裡亦是製造黃金配飾的工場。(上圖是利益街與長盛街交界處)

↑ 利益街12號

利益街 12 號

利益街 12 號,一幢兩層高騎樓建築,外觀上沒有特別的裝飾。根據 1963 年元朗舊墟的丁口登記資料,利益街 12 號的業主是附近山背村的林達榮(新界養魚協會創辦人及主席)。林達榮亦是 1950 年代十八鄉鄉事委員會成員及博愛醫院總理。1960 年代,一個黃姓家庭曾在地下開設麻油店,樓上則作起住所。1980 年代黃氏移民加拿大後,整幢建築便作為住宅用途。

↑ 利益街14號(左),利益街15號(右)

利益街14-15號

利益街14號 (左圖) 的建築年份已無從稽考,而對面一棟屋 (13號) 也同樣地刷上綠色的,可跟跟它的學校性質有關,因為於1960 年代,這裡曾為一所名為「華英」的私營學校,提供幼稚園以至小學三年級的現代教育。雖然它不是傳統私墊,但開學首天亦舉行拜孔儀式。該校於 1970 年代停辦。這座利益街14 號沒有特別的裝飾,騎樓式露台和花瓶柱式護欄是其特色,外牆看到木窗鐵枝框,整座樓宇已經殘破。

利益街 15 號(右圖) 也是相當精緻的,雖然是磚和混凝土建築物,可能是年份不夠未評為歷史建築,鐵窗框帶五瓣花紋圖案,半圖形的露台,門口彷彿被人撬過。

↑ 同益棧 20A 號(左圖),利益街22號 (右圖)

同益棧、利益街 24 號

同益棧 20A,21 號,牆外有「同益棧」幾個大字,道出它的清代客棧之身份,正面只有兩個小窗,大門被改為不鏽鋼大門和後期加裝的鐵圍欄,屋頂上露出兩根斷掉的木柱,可能是昔日屋簷的伸延部份。

細看「同益棧」的大門是比起其他大門為矮,「窗細門矮」未知道是否基於昔日旅館性質的保安原因,同益棧曾經是一所旅館,招待在墟市期間來自各鄉,前來元朗墟趁墟的商人,於英國接管新界之前(1898),區內「太平公局」(抗英組織成員)亦曾經居住於此。自元朗新墟(1915)成立後,同益棧一直為住宅用途,現時已被空置。

利益街 24 號,是青磚建成,大門用麻石門框,地下大門仍然保存清未時期的趟櫳和木門。這裡是元朗舊墟的歷史建築物之一,建築年代雖無從稽考,是元朗舊墟現存的商住唐樓之一。

同益棧及利益街 24 號,會發現這幾座建築物正面建有德福神 (地主) 神壇,而且並非騎樓式建築。

↑ 利益街27號(左),利益街31號(右)

利益街 27-31號

利益街 27 號 (左),二樓有騎樓式露台和花瓶柱式護欄,相傳昔日是一幢兩層高商舖,自 1910 年代中舊墟沒落後始轉為住宅。這裡的建築年份已無法稽考,但最早的土地記錄可追溯至 1912 年。1946 年,這裡由元朗知名商紳陳錦坤所有,自 1970 年代陳氏移民加拿大後一直空置。現時屋內裝飾已經下榻,屋內被鄰居利用作曬衫場。

利益街 31 號地舖 (右),比較特別是下層全部是木圍板,左下方有一個磚台,二樓有騎樓式露台和花瓶柱式護欄。據說昔日是「濟眾堂」米舖(1915前),於1959 年前屬於「聯慶堂」物業,聯慶堂司理人正是元朗著名鄉紳趙聿修和他的叔父趙澤潮。1950 年代末起,31 號歸胡氏所有,作儲物用途。

↑ 利益街32號(左圖最左端小樓房),利益街30號(左),利益街47號(右圖)

利益街 30, 32, 47 號

利益街 32 號,屋前的一個鐵鑄標誌,道出它是昔日「晉源押」的舊址,在鄰是美嘉制衣廠,跟這家 32 號有門口連接的,可能是當舖搬遷後,後來經營制衣生意。

利益街 30 號,是一家外表仍然完整的大屋,不過屋頂都已經下榻,注意屋前的地主建有地主神壇。

利益街 47 號 (右) 這座樓宇,是晉源押之外,保養得最好的一間房屋,貼有簇新的揮春門神等。除此之外,47 號是 (1955或之前),最初屬於錦田鄧氏擁有,現時鄧氏居於鄰近之英龍圍。於1990 年代初曾經出租,直至 1990 年代末租約期滿後一直空置至今。

這家 47 號亦道出英龍圍與岑田(錦田)鄧氏之關係,英龍圍是由鄧洪儀二房鄧鎮之後裔分居英龍圍,據說鄧氏亦選擇於此地設立元朗墟 (元朗舊墟)。除利益街 47 號,利益街 38 號及位於酒街的 5 至 6 間屋也屬於鄧氏家族。

↑ 玄關二帝廟/長盛街

玄關二帝廟

玄關二帝廟/長盛街,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廟內供奉玄天上帝(北帝)及關帝。二帝廟內有很多有價值文物,包括康熙甲午年/康熙 53 年(1714) 年鑄造的銅鐘,康熙 54 年鑄成的三腳鼎,還有 1748年的聚寶爐。二帝廟裡可見木雕、磚雕及壁畫裝飾。廟內亦有不少有價值的文物,如刻有「」(1714年)的銅鐘及製造於康熙二十四年的香鼎。每年北帝誕及天后誕,廟外空地都會設盆菜宴。廟宇亦是村民的會議地點。

估計玄關二帝廟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另外在鄰近大圍之村後,亦有一間鮮為人知的二帝廟(二聖宮),

連結:

You may also like...

7 Responses

  1. Janet says:

    元朗舊墟地方雖然不算大,卻有很多歷史建築物,理應要保留或保育,可惜大多都已變成日久失修的“丟”樓或“危”樓。。。

  2. David says:

    我一出世無耐就是住在利益街27號A的,住左利益街幾十年! 舊墟已變了~

  3. terewong says:

    @David 很開心可以接觸到利益街的舊居民,現時 27 號仍然保持很好,不知道當年有沒有什麼趣事或當時的生活是怎樣子呢,很有興趣想知道啊。

  4. Eric Tang says:

    小時候的回憶又回來了, 看了這些圖, 很同學是南邊圍及西邊圍的, 姓吳, 姓龍….五合街後面,經過塘壆小路就很快到左西邊圍, 右南溪了, 幾分鐘行程而已….”「紅金龍」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廣告” 又重現…….在那個年代住在舊墟的鄧佩瓊 算是大有錢佬了….

  5. terewong says:

    @Eric Tang 謝謝喲,那是兒時的回憶,我要從舊圖片加上你們的故事把整個畫面組織起來。

  1. February 9, 2017

    […] (1)tEre-tErRiTOrY,〈跑遊元朗十八鄉 (11) - 元朗舊墟 圓塱墟〉。<http://blog.terewong.com/archives/7083>。 […]

  2. February 26, 2018

    […] 復活節週未跑遊,早上天氣悶熱氣力不繼,訂下目的地為橫洲二聖宮(全程約八公里),先沿小路入楊屋村探訪一幢菜田農舍,然後沿五和、舊墟及西邊圍方向跑,途中在鈞樂新村外,遇到一幢水門頭「和鄰舍」神壇及小廟,再跑至橫洲東頭圍娛苑及二聖宮。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