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經是這樣的 …

在週未往 The Upper Station 麥烽先生 (1918-2009) 的「香港曾經是這樣的」攝影回顧展,昔日在香港社會中能夠擁有一台相機不是一般市民能夠負擔的玩兒,也因為麥烽先生於 1964年開始參與「攝影畫報」的編輯工作,有機會在工作之餘拍攝相片,作品反映了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文化背景、人的物質和感情生活。

正值英國殖民地時代,香港島的建築物皆富有濃厚的大英帝國色彩,現時不少市貌和建築已經煥然一新,只有從相片中才可以追索到當時的情況。這個「香港曾經是這樣的」攝影回顧展,就借助了麥烽先生鏡頭下的所捕捉的五、六十年代光與影帶到眼前,畫面都不難令參觀者驚訝,香港原來曾經是這樣子的,如果不是強大的時代變遷,經典的昔日香港區的建築樓群比起上海黃埔灘和青島的小德國區更為壯觀。

把昔日的香港帶回家亦可以,其中一幅作品「德輔道中電車路」 (Tramway, Des Voeux Road Central),它把 1959年的情景映像捕捉,投影在 40x28cm 畫面上,只要 HK$4,500 ($5,300連框)便可以把這一幕帶回家中。又或者成輯相冊賣回去,在展覽會中有 $240 (原價 $300) 的攝影冊優惠發售。在展覽場中的一角也有其他攝影師的攝影相冊出售,令我最難忘的,是一冊紅色精裝本,封面是兩行舊香港電車路,寫上「 FAN HO – THE LIVING THEATRE」的作品,如果說麥烽先生把昔日香港的建築景物拍攝下來,這本 FAN HO(何藩)先生的相片從另一面,把當時香港人的生活更人性化地紀錄了,對人物的落墨更深。

從上環經過水坑口街 (Possession Street) 往 The Upper Station,不只是看展覽場內的十多張作品﹐也希望能夠喚起香港人對歷史的認識。參觀後可以走訪隣近的「中西區文物徑」中西區路線,認識香港在殖民地時代的歷史建築。就算是這條水坑口街,也就是當年(1841年) 英國海軍軍官卑路乍率領英軍乘軍艦登陸香港時的首個登陸點,固此 Possession Street 當中意思是「佔領角」的演繹。從此這英國人統治香港,營造了這段香港五、六年代的香港歷史,才有機遇反映在麥烽先生的相片中。

就算是展館的所在地 “Upper Station Street”,就是香港於1870年建成的首間八號差館所在地,後期因疫症而搬遷。所以靜心看過 The Upper Station 展館的作品,也要抽空動身去認識香港身邊的事物和歷史。

♥ 香港曾經是這樣的 (Hong Kong as it was),麥烽先生攝影作品展,香港上環差館上街22號 2010年八月21日至十月17日。





You may also like...

2 Responses

  1. VOLARE says:

    我外公当年生活在港岛石塘嘴,他毕业于圣心书院,哪里是圣心书院,我搞不清,那只是听在港的姨母说的,它乃比这更是遥远的年代。

  2. terewong says:

    @Volare 兄,你提及了聖心書院也是那年代的一段歷史,我在 Google 看看,找到這篇都市日報曾經有一篇專訪,當中還有一些珍貴的舊照片:「踏進嘉諾撒聖心書院位於堅道的舊 校原址,眼前是充滿歐洲氣息的莊 嚴聖堂,除了兩年前因颱風摧毀而 需要重修的屋頂外,聖堂裏的雕 刻、彩玻璃,以至一柱一木,百多 年來依然保存完好。

    http://www.metrohk.com.hk/pda/pda_detail.php?id=134101&selectedDate=2010-05-07&categoryID=al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