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十八鄉 (121) - 蔡屋村紮作師蔡啟師傅(啟叔)

跑遊元朗五和蔡屋村,在蔡氏宗祠前遇上村中著名紮作技師蔡啟師傅(啟叔),他與妻子帶同幾款花燈竹架,坐在祠堂神龕前,一面講解傳統花燈的特式, 一面憶述紮作的故事。

啟叔曾經為蔡屋村與五和附近一帶村落紮制花燈,甚至元朗墟明泰號也是他的客戶。昔日元朗鄉民對花燈需求甚多,每年元宵點丁儀式,由啟叔紮制花燈慶祝,現時啟叔已經退休十多年,身邊只保存了幾個花燈樣板以及紮作的經歷。

蔡屋村 濟陽蔡氏

蔡屋村是十八鄉原居民村落,坐在蔡氏宗祠裡,可看到神龕最上方寫有「濟陽」二字,而濟陽便是五和蔡氏郡望之地。蔡氏奉周武王之弟叔度(原名姬度,即周文王之第五子 )為得氏始祖。於周朝時期,叔度獲周武王封為蔡侯,建立蔡國(前1046年),蔡國經歷了三次遷都,其後的發展跟大部份姓氏典故一樣,蔡國被楚所滅,子民以國號「蔡」為姓,蔡氏後人繁衍,以河南陳留圉蔡氏最興盛顯赫,傳說蔡朗是圉地蔡氏的始祖,產生了蔡邕、蔡文姬等歷史名人,圉地屬濟陽,故此蔡氏視濟陽為郡望。


↑ 元朗蔡屋村,謙和堂蔡氏宗祠重修開幕典禮青年團合照

十三世祖肇祥公

在香港新界,羅湖蔡屋圍及松崗沙埔村等均有蔡姓族聚居,蔡氏奉蔡屋圍蔡安為始祖,蔡安生於宋嘉定十四年,原籍福建汀州,南宋時期在南雄任官,居於珠璣巷,後人遷至東莞各處,部份族人於蔡屋圍及松崗沙埔定居繁衍。

元朗十八鄉蔡屋村,據悉由十三世祖蔡肇祥由松崗沙埔村遷居元朗,最初與東頭村合稱東勝村,後來二村分開,自立蔡屋村。肇祥公將其父親的墓遷至元朗大棠山,以方便祭祀,所以在祠堂中,亦供奉了肇祥公父親,蔡氏十二世祖南英公(號岐豐)的木主。

美行單車舖

返回花燈的故事,談到啟叔投身紮作業,先要從其父親蔡桂林(桂伯)說起。四十年代(約1946-47年),桂伯在元朗大棠路開設美行單車舖,可算是元朗第一代的單車舖,當時鄉民物資並不充裕,較少人會購買新單車,所以生意就主要是維修及出租單車,包括有客家佬(Hercules)、三槍(British Small Army)、拉利等英式單車,這些單車都是菜田與墟市之間運貨的可靠交運工具,鄰近大棠路的單車舖還有西漁涌兩德單車舖,兩德專門出租三輪車。

後來在六十年代初,合益公司在美行單車店的位置上興建新街市(合益新街市在1961年2月開幕,現已改建為合益廣場),美行單車舖逐遷至雞地十八鄉公所附近繼續經營。


↑ 1951年克加路(客家佬)單車廣告

炮仗坊利民單車

啟叔的哥哥亦是經營單車店,在福亭街(周生生金行後)開設利民單車,附近有順飛單車舖(順飛是元朗誠意花炮會值理之一),後來利民及順飛相繼停業後,為食街一帶開設了雲鵬單車(九十年代,炮仗坊雲鵬與擊壤路祥記單車店,均有派有流動客貨車為錦繡花園街坊維修單車)。

↑ 1949年元朗福亭街利民興單車店(自大新書局香港導遊)

五和堂金龍

桂伯的店舖被收作興建合益街市,美行單車舖逐搬至雞地十八鄉鄉委會附近,這個時候桂伯向在鄰的商店學習了織制竹雞籠和鴨篦等技巧,成為了日後紮作花燈的基礎。

啟叔憶述在1962年,正值蔡屋村人蔡創業擔任十八鄉鄉委會主席,又適逢五和堂(即英龍圍、黃屋村、蔡屋村、大圍及東頭村)擔任大樹下天后古廟主會值理,這數條村落聘請了紮作技師到村中紮制花炮及大金龍,隆重地參與該年三月廿三日十八鄉天后誕會景巡遊。當年天后誕過後,這一條精美的五和堂三十節大金龍,被運往美洲墨西哥供當地華僑慶祝之用。


↑ 1962年五和堂長龍醒獅開光合照,元朗理民府符禮修在五和學校前主持點睛典禮

↑ 1962年元朗十八鄉天后誕會景巡遊中五和堂鄉民舞彩龍慶祝

桂伯紮作

桂伯趁技師在蔡屋村駐留紮制花炮時,學習了紮作技巧,後來自行鑽研制作花燈,工多藝術,原本打算退休的桂伯,每年趁農曆新年前為鄰村村民紮制花燈,以慶祝元宵點燈儀式。花燈訂單日益漸多,客人由五和至攸田、南邊圍等一帶,甚至遠至厦村等地。那個時候,運輸並不方便,桂伯便要用長竹竿,把花燈擔起走路去送貨。

桂伯除了紮作工藝了得,亦能夠寫到一手出色書法,每逢新年為村民寫揮春,亦曾經為元朗墟不少商號寫招牌,而桂伯的書法是從錦田一位秀才學習的。今天蔡屋村蔡氏宗祠匾額及大門兩旁的門聯:「謙能受益;和必致祥」,便是出自桂伯的手筆。


啟叔紮作

至於啟叔的紮作手藝,是傳授自他的父親桂伯。啟叔自幼患有遺傳性青光眼 (啟叔憶述祖父曾經是蔡屋村族長,日佔時期一度被日軍捉去,軍官見他的眼珠是藍色而放行), 啟叔自小學後視力日漸朦糊,雖投身建築行業卻在80年代因為視力問題而離開,再去尋覓工作,已經心感困難,當時其中一線曙光,就是承接紮制花燈這一門工夫。

啟叔接手父親的紮作工作,起初也有商戶懷疑啟叔紮制花燈的質素,為證明花燈扎實,於是把燈籠架往地面一扔,他的實力自此得到垂青。啟叔逐專注紮作,當需求多的時候,啟叔借用同村的生果車把燈籠架送到元朗墟去。啟叔也有紮制大型八角花燈,以往因花燈體積龐大,會聘請扎作師在村中制作,啟叔則改變了花燈的結構,將把花燈分開三層紮制,運送到祠堂後才組合一起。


↑ 1984年元朗蔡屋村蔡啟紮造花燈全靠模索,手藝堪稱獨家(自元朗星報)

點燈儀式

鄉民訂制花燈,源於新界傳統習俗,鄉民在正月十五日齊集宗祠或神廳舉行點燈儀式,將花燈(丁燈)燃亮起來 ,為過去一年添男丁的家庭慶祝(也為村中男丁記錄,正式成為族中的一份子,享有男丁的權利)。

據啟叔介紹,每條村的祠堂一般會掛上大八角花燈,神廳放大三元花燈,村中添丁家庭或者新房屋會掛起中三元花燈、另有一種走燈會擺放在井頭、社壇等位置,還有跟尾燈在完燈日使用,意思是來年繼續,村中男丁源源不絕。這些花燈在儀式後會被火化,才會吉利,有些村民會撕走丁燈的彩紙回去家中神檯供奉。啟叔說,花燈這一種吉祥祭品,每年要用新的花燈才好意頭。

啟叔除了紮制花燈,也為南邊圍、東頭村等紮制天機船。不過這種家庭式紮作,也有困難之處,這門生意只是一年一景,花燈要趕在年底紮制,又不能提早交貨,因為怕小孩子破壞花燈,加上花燈頗佔地方,相對來說價錢及利潤低微,啟叔在2001年退休,起初不少一直訂制花燈的舊客人,因為一直感到吉利,要求啟叔復出,繼續紮作。


↑ 元朗蔡屋村原居民點燈慶添丁,數百年來習俗依然(自元朗星報)

啟叔的希望

畢竟退休了十餘年,現時啟叔仍然希望,可以買到一些南篾和公仔紙,為盲人輔助會會員開設一個花燈紮作興趣班,一邊分享花燈紮作的喜悅,一直重拾紮制花燈的樂趣。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