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錦田鄉 (29) - 中國紙廠

跑遊元朗,由元朗經坳頭跑至錦田公路,再轉入錦上路,會經過昔日鄧文爕之花園別墅,曾經改建成恩慈、天愛和康福護老院,這一個建築群,卻長時間被荒廢。繼續往前走,經過聖猶達天主堂和紅磚屋,在波地路口旁便是八鄉永寧新村。

八鄉紙廠

留意永寧新村的村口,豎起了兩支石屎石柱,柱上寫有紅色大字「中國紙廠」,不過回望四周,皆是住宅洋房,毫無廠房的痕跡。八鄉中國紙廠始於什麼年代,暫時無法追溯,至少在1956年已經出現,因為在香港大學香港「印象相冊」裡,保存了一張1956年中國紙廠木欄柵的大閘照片,兩條石柱也在照片裡出現。

昔日元朗五、六十年代,隨著內地新移民湧入,社會人口增加,繁衍了各種大小型廠房,包括有搾油廠、酒廠、木廠、腐竹廠、麵粉廠、醬油廠、皮革廠、造紙廠、砂磚廠、粉絲廠、蠔油廠等不同行業。當中紙廠便有「元朗紙廠」(錦田)、國光紙廠(江夏圍),中國紙廠(錦田)等,那個時候錦田八鄉還未劃界,既然紙廠名稱有「中國」和「元朗」,當然有一間叫「香港」的紙廠,正位於上水蕉徑。


↑ 1960年中國紙廠門柱(照片自香港大廠香港印象相冊)


↑ 2018年永寧新村村口之中國紙廠門柱


↑ 2019年中國紙廠門柱翻新重新掃上油漆

紙廠前廠長

由中國紙廠舊址沿波地路,走去錦田新村城門新村,就在昔日三姑羅惠德的聖約瑟聖堂舊址附近,探望了一位羅沛先生(羅伯),羅伯曾經在中國紙廠工作長達十五年,由雜工晉升至廠長一職,他分享了一段中國紙廠的故事。

羅伯屬東莞茶山人,早於1947年已經在港取得香港身份證,後來又返回東莞生活,當時共產黨不容許他出境,只好在茶山從事耕作維生,而他在東莞的鄉里,幾乎都擁有香港身份證的。羅伯再次到港,要到十年之後(1957),中國正值進行土地改革,不久羅伯獲得放行,前往香港。



↑ 1960年中國紙廠廠內情況照片(照片自香港大廠香港印象相冊)

造紙維生

最初羅伯是在港島工作,後來透過朋友介紹,前往元朗錦田到中國紙廠工作,紙廠規模不大、只有二、三十名員工,製作專供神祇用之元寶紙和炮仗紙等,均屬於土紙的產品。羅伯與其他員工住在廠內,至於羅伯的妻子,隨後在1958年從茶山抵港,住在錦田波地和園雞場,為了家庭為生活賺錢,羅太早上六時便去石崗曬菜乾,朝六晚六,賺取六元的工資。

羅伯憶述中國紙廠附近,還有南僑紙廠和金錢圍江夏村紙廠,生產複制紙張,羅伯形容這種造紙方法為「複製」,複製並不像統紙廠用竹、松木等原材料製造土紙,而是從九龍市區收集一車一車的舊紙皮報紙等,投進廠房內的兩個大池,用摩打打成紙漿,打漿後加入染料或漂白劑等,紙漿經由流水式傳送帶,送到毛毯(日本購)上面成形 ,然後用蒸氣把紙漿烘乾,大致上紙張便是這樣生產出來。中國紙廠主要生產元寶紙和炮竹的用紙,紙張製成後,會先儲存在倉庫,然後送出售賣,部份紙品會送去統一碼頭,經船路運去澳門做炮竹。



↑ 現時永寧新村內其中一幢小型建築物仍然可見「中國紙廠」的字蹟

造紙廠式微

1962年颱風溫黛訪港,羅伯已經擔任中國紙廠廠長一職,他一生未曾入學,但個人好學勤力,亦願意肯涯苦,憑著工作經驗,得到公司信任及賞識,紙廠經理居於九龍,一個月只來一兩天,於是將羅伯提升至廠長,不過廠長當時月薪只有 200 元,不算是一份優薪的工作。羅伯在中國紙廠工作了十五年,直至 1972 年離職,廠房不久後亦停辦。

生產紙張需要大量水源,將廢紙浸泡軟化及清洗,所以紙廠一般位於河道旁,中國紙廠靠近錦田河旁,水源來自大帽山山簏,但紙廠消耗河水甚多,同時又排出污染物,後來當錦田水源因天旱而短缺時,紙廠曾經被農民所嫌。

↑ 1960年錦田地圖上之中國造紙廠,具兩幢廠房建築物,位於吳家村之河道旁

物競天澤、適者生存

今年,羅伯已經90歲,仍然精神奕奕,記憶力好而且說話清晰,他說自幼無機會讀書,全憑個人的努力辛勤,負責紙廠廠長的工作,擔起一個家庭,是典型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的生活故事。他憶述昔日在紙廠裡,每逢初二、十六,便會做牙進行祭祀土地,晚上會煮一頓豐富的飯菜,與工友們一起吃一餐好的。到今天,中國紙廠,可能只剩下羅沛這一位老員工,分享中國紙廠的故事,他還分享了一些人生的道理,羅伯寫了八字珍言給我「物競天澤、適者生存」,教我做人處事的金石良言。

感謝錦田壁畫村郭郭老師和 Perry Lam,才有緣認識羅伯,認識中國紙廠的故事。


↑ 羅伯寫了八字珍言「物競天澤、適者生存」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