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厦村鄉 (12) - 沙洲里村

跑遊元朗厦村,從天水圍西鐵站跑至廈村,會經過一條河道(天水圍排洪渠),河的另一端是「沙洲里村」,沙洲里村村口建有牌坊,以「沙洲里村」作鶴頂格寫上楹聯:

「沙伴潮至客旅盤福地成林、
洲郡奔忙拓南疆功承祖蔭;
里外無愧遵循祖訓字為大、
村頌家聲同心同德志同道



↑ 沙洲里村牌樓

牌坊下有一塊 2012 年門樓開光大典禮晚宴贊助人碑誌,列出贊助人名稱,為首的大部份是林、邱、游、劉、宋等姓氏人仕。

 

沙洲里雷達站

沙洲里這一片地方,原屬於厦村鄉的公地,曾經被政府收地用作雷達站軍事設施(先後有兩個雷達站),後來被撥作天水圍白沙仔居民受遷拆建屋之用。

白沙仔位於橋頭圍之北,引述昔日新聞報導,林金平(白沙仔村表)說,在 1916 年或之前,由十八鄉水蕉新村及八鄉橫台山村等居民,遷到白沙仔居住,早期租用聯德公司之地方耕作,歷年以來都是以農為業。白沙仔當中裡有一塊公眾漁塘,歷年來租用來養魚。


 
↑ 相信是元朗厦村白沙仔軍部雷達站照片

遷拆白沙仔

八十年代政府發展天水圍興建房屋,以應付本港居民在住屋方面的部份需求,打算為十三萬五千人提供居所,決定遷拆天水圍居民,影響範圍包括白沙仔、中河里、大河道、趙家園、大壆村等地。在 1984 年 8 月政府開始遷拆大河道、趙家園內 440 間建築物,涉及一百四十多戶達四百人,部份居民獲安排至蝴蝶邨及湖景邨(當時這兩條屋邨是新界區新建成的公屋),未合資格上樓的居民,則遷入屯門白石角暫時房屋區,其中有農戶獲政府重新編配農地。

當時遷拆白沙仔的行動因補償方案未滿意而延遲,最後政府批准四十一名原居民特別撥出厦村鄉的沙洲里作建丁屋,當時祗要補付八千五佰元地價,可以興建小型屋宇,政府負責將沙洲里地盤土地填平。期間部份居民獲得安排租住元朗雞地好順利大廈,他們的農具被安排在坳頭紅毛橋貨倉裡保存。隨著時間過去,政府收地順利展開,天水圍陸續發展成人煙稠密的新城市,而白沙仔居民在沙洲里所成立的新村,終於在 1986年9月21 日獲得官方及廈村鄉事會同意,正式成立村落,並命名為沙洲里村。

白沙仔村遷往沙洲里村

今天在沙洲里村村公所內,懸起了一塊《白沙仔村遷往沙洲里村》碑誌,記述了這一段立村的歷史過程。

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六年
白沙仔村遷往沙洲里村 序言

於一九八四年,政府強收天水圍,接近一個世紀的白沙仔村首當其衝,消息突然而來,大家的感受簡直是晴天霹靂,遷家拆屋之大事,不知所措,如何是好,在徬徨無助之際,承蒙多位區議員冒著寒雨入村慰問,建議齊到立法局議員辦事處申訴求助,才獲得充份時間準備。在這關鍵時刻,主要得到新界鄉議局劉皇發主席鼎力支持下,親自引領安排到政務總署舉列八項方案與署長多次商議中並取得良好進展,其中是大部份村民亦獲得暫住居所安排,最重要是取得政府撥地及資助整理沙洲里地盤,由於是跨區重建,首先要多謝厦村鄉鄉事委員會,父老叔伯之接納及包容才可以順利建造大家的居所,正是今日的沙洲里村。

回顧當年,村民能夠携手合作向政府各部門積極爭取,才有今日的正式村落。而今日的成果全賴大家通力合作,團結方向一致,成功當然歸於各位。有了我們的家,我們的村落,各項公設施必然是重要一環,此項工程費用數目當然不小,幸好得白沙仔河勞動耕作的二十三位不登名諱的兄弟,願意將公河所得的補償金全數贊助給公家作為各項建設。這樣無私奉獻的精神,實在值得給予後者作良好榜樣及借鏡。並寄語青年後生,凡事都要把公家事務放在首位,放棄自私的心態,合力同心同德同道,守望相助建造更好的未來,多謝!

簡略記敍 邱旺仁
邱旺仁是白沙仔村村代表

水蕉新村林姓居民

村公所內除了立村碑誌,還保存了兩張跟水蕉新村有關的喜慶照片,有水蕉新村福慶堂金龍開光典禮(1993年12月25日)及1997年水蕉新村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牌樓照片。為何水蕉新村的照片會在沙洲里村出現,剛才文中有所提及,加上得到水蕉新村林添福村長補充,沙洲里林姓居民是昔日由水蕉新村遷往厦村鄉,新村裡每逢慶典,他們都會回來參與。


↑ 元朗水蕉新村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牌樓福慶堂青年團沙洲里村


↑ 1993年元朗水蕉新村福慶堂金龍開光典禮合照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