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厦村鄉 (9) - 炎夏中進入鄧氏宗祠

跑遊元朗厦村,在炎夏中進入鄧氏宗祠,打算乘涼解熱,靜靜地欣賞祠堂裡的對聯匾額,其中一幅紅色的祝壽賀幛,是祝賀鄧伯母侯太安人的禮物,從祝壽詞中再次去認識侯氏長子鄧惠麟。

鄧氏宗祠裡的牌匾,都幾乎看過一遍,注意力落在牆上一幅 331 x 145 厘米的清光緒四年(1878)紅綢金字祝壽賀幛,同類型的祝壽賀幛,有屏山同治年間鄧母鄭太孺人祝壽賀幛和錦田人鄧潔修之祝壽屏風,然而厦村這一幅賀帳比較簡樸,只有秀麗的文字作裝飾,未有精巧的剌繡圖案。


↑ 厦村鄧氏宗祠

鄧伯母侯太安人之八豒開一榮壽祝壽賀幛

賀幛是在清朝光緒四年(1878)秋天所製,以敬賀厦村鄉鄧伯母侯太安人之八豒開一榮壽,所謂「豒」即「秩」,以十歲為一秩,八秩開一指踏入八十歲的第一年,即七十一歲。

把整幅賀幛的文字記錄,整篇文章大部份是陌生的古字(好似一堆亂碼),好不容易才完成打入電腦。內容首先是讚美鄧伯母侯太安人的美德,文中提及鄧伯母侯太安人之夫婿榮寵公、長子惠麟、次子惠鴻及三子惠驥,最後道出賀幛是由女壻侯錫琚及外孫森祥、麟祥、顯祥、濬祥、藉祥等送贈。

鄧伯母侯太安人之八豒開一榮壽祝壽賀幛內容如下(若有錯漏請指教):

  恭   祝
敕封孺人 晉封安人鄧伯母侯太安人八豒開一榮壽大慶
  夫有懷必逐及身而胥慶彌深集福方隆好德則遐齡自永是以炳坤型者膺嘉祉葆頤養者享大年厚貺克臻純嘏無量積善獲報有由然矣至若珩璜叶
  韻鞶帨完人茹冰蘗之維艱屆桑榆而倍健蔚為壼範允屬女宗竹以慈稱爰挺三株之秀因壽著長綿千尺之陰如吾宗族中伯母
侯太安人者能不被鐘磬之章製琅玕之字乎
太安人世重譚邢名齊鍾郝溫恭表度淑慎其儀甫當及笄之年即賦于歸之什其適我
寵榮公老伯也四德鶼蹤三從黽勉唑鳴戒旦虔修觿燧之儀燕翼詒謀竟屬蘭閨之彥
太安人上事姑嫜下和妯娌長齋繡佛菩提夙結善緣推食解衣簞豆常形惻隠白鹽赤米倍竭心勞女布男錢悉資擘畫舉室不聞其嘻嗃成家原賴其勤無殊饁野之如賓共羨持門之有婦時
寵榮公以倜儻之才創恢宏之業戴仁抱義食德服疇矢念孔懷伯仲稱其友愛持躬長厚朋儕仰若淵騫咸知閫助之能扶遂克門基之獨振而乃中年方屆二監為災柳患支離蕉愁破碎七發缺枚乘之筆三年虛蓄艾之求各具寒心眾恉削色
太安人自願以己身禱代乞菩薩之低眉惟祈?上帝與齡冀仙師之援手卒至精誠默感天亦假以數年詎意殄厲復萌數莫延夫百歲筮難占乎勿藥療弗效乎麴躬漆室貽憂玉樓遽赴將荼在手吹棘于心恨將化石以無言腸比涫湯而欲沸不恤之萑緯宵杼自勤屢畫之荻灰字跡未滅以故 長君惠麟訓秉慈闈學劬師授三更黃卷業早關心一領青衿得如唾手遂冠犀軍於童試待膺鶚薦於名場砥礪廉隅束身圭壁范文正先憂後樂庠序知名魯仲連排難解紛閭閻翕服 次子惠鴻則箕裘善繼名列辟雍租業創垂富稱鄉里 三子惠驥仰荷前徽用傳後嗣况復長禀柔成性蘊粹含章松節貫時並映棣華競秀柏舟矢志己邀
綽楔殊榮次女婉娩夙嫻貞勤素著既相夫以宜室更朂子以興宗正不特承顏姜婦未聞膾闕供繞膝文孫定卜鳳毛濟美說者謂非此母灭生此兒有是德宜有是福也今秋八月適屆千春桂苑飄香桃觴晉壽蓉鏡誼屬宗支居子姓蓬瀛備職梓里來書素與 今壻錫上舍交訂尹班情聯孔李用表揚乎駿德敢自閟乎駢辭好憑路傳牋八千里話言相贈行見
 龍綸頒誥
 九重天福祿遐沾是為序
 賜進士出身 敕授文林郎翰林院編修 國史館協修庶常館提調甲戍科會試同考官加三級宗愚姪鄧蓉鏡頓首拜撰
 賜進士出身 欽加員外郎銜工部虞衡司主事兼營繕司行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記名章京前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級世愚姪關朝宗頓首拜書
   光緒四年歲在戊寅仲秋之月   例貢生愚子壻侯錫琚偕男外孫森祥麟祥、顯祥、濬祥、藉祥仝頓首拜祝


↑ 鄧伯母侯太安人之八豒開一榮壽祝壽賀幛

鄧蓉鏡及關朝宗

這一幅祝壽賀幛,由清朝著名翰林院庶吉士鄧蓉鏡(1834–1903)所撰,鄧蓉鏡於清同治十年(1871)中式欽點翰林院庶吉士,相當於現時大學研究生之水平,在當時傳統社會中屬於最高層次的士人。鄧蓉鏡為鄧族爭光,他的功名牌匾厦村、錦田、屏山和橫台山等鄧氏祖祠裡懸掛。鄧蓉鏡曾充國史館纂修官,後出任江西督糧道,光緒十九年辭官後,回鄉主持廣雅書院。鄧蓉鏡是錦田鄧符協的後人,屬於鄧氏五大房中居住在東莞鄧元英的一脈。

賀幛上金字,則由清進士關朝宗以金漆所寫,字體莊重端正,在《開平市圖書館:開平的進士,歷史拾零》及《江門五邑名人辭典》有提及關朝宗出平,關朝宗字國藩,號璧泉,廣東開平乃赤坎鴕馱人,於 1826 年出生,在咸豐十一年(1861)考中舉人,受聘任從化縣教諭,在戊辰科(1868)中進士獲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後任正六品工部主事(1871),曾擢升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虞衡司員外郎、薦任郎中加四品銜(原為正五品銜)。後來,中國與法國在越南(法屬殖民地)邊界發生糾紛,關朝宗獲後任欽差大臣(1885)代表清廷與越南商討勘劃國界,期間因染疾於 1890 年逝世。


↑ 廣州府東莞縣鄧蓉鏡同治甲子科廣東鄉試硃卷

厦村鄧惠麟

由鄧蓉鏡及關朝宗為鄧伯母撰文執筆,可能是女壻侯錫琚人脈廣寬,不過未有機會暸解侯錫琚的生平。從友恭學校鄧妙薇借閱了厦村鄧佑明所修編之《鄧村族譜》,嘗試從中查看,卻未找到賀帳中相關鄧氏人物名字,可能是記載在個別的祖房族譜裡。

整篇祝壽文章之中,為人最熟悉的一個名字,是鄧伯母長子鄧惠麟。關於鄧惠麟的生平,從朱錦鷥所寫之一篇《鄧惠麟與廣東文脈在香港的流傳》寫得最為詳盡,文中介紹鄧惠麟,字啟瑞,號儀石,又號鳳儔、鰲峰、慕松子,乃厦村第二十三世祖,於道光己亥年(1839)在錫降圍出生。鄧惠麟曾經重修鄧氏宗祠,書法名家之墨寶和拓印作裝飾,後來因領導抗英事件而避遷至南頭。


↑ 鄧惠麟自畫像,源自《鄧慕松子登山尋龍圖》

先父寵榮公軼事碑記

鄧惠麟的胞弟惠鴻及惠驥,二人出生是一個奇蹟,此事記載於靈渡寺《先父寵榮公軼事》碑記,道光十九年(1839)八月,鄧惠麟剛出生未久,其父鄧寵榮正值三十三歲時,患上咯血病(估計是肺病),尋遍名醫治理無效,義母老尼姑叫惠麟祖母彭氏前往靈渡寺,禮佛求賜仙水治病,半年間祖母彭氏與家人陪同,每日天亮前往靈渡寺取仙水,又請義母招眾尼蠲禮斗誦經。

有一天,三位青袍道士持手拂在鄧寵榮前顯靈,其後寵榮公身體筯骨清涼感到轉機,彭氏著義母在靈渡寺舉行三晝宵功德,超幽渡厄。彭氏後因病卧床,由叔父鄧顯榮到寺中取仙水,一日鄧顯榮在燭火光影之間乍見地上出現「生安」二字,觀音聖像前供杯中有靈丹浮起,逐取回家供寵榮公以水煎飲,可惜此時祖母彭氏病逝。半月後,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鄧寵榮漸康復,其後更延壽八年,期間增置產業,誕下惠鴻、惠驥二子。此事成為靈渡寺其中一個傳奇故事,充滿母子慈愛,盡顯及兄弟友恭之情,與錦田鄧洪儀代弟鄧洪贄遣戍遼東之故事,甚至贄惠二祖故事互相輝映。不過,今天厦村人,未必會在披星掛月下,登靈渡山求仙水治理頑疾。


↑ 靈渡寺內保存之《先父寵榮公軼事》碑記

厦村秀才 父子四案首

據悉鄧惠麟聰穎好學,於咸豐五年(1855)考中秀才,網上流傳鄧惠麟在咸豐十一年(1861)中式舉人,即是與關朝宗屬同科考生。沈思分享了《廣州大典》中一篇由張瓚記錄之《廣東貢士錄三卷》,「咸豐十一年辛酉並補戊午科舉人」清單不見鄧惠麟或鄧儀石的名字,祗見輞井圍舉人鄧渭熊(第七名)、關朝宗(第五十一名)及黃槐森(第五十四名)。

在鄧氏宗祠中,未見鄧惠麟的舉人功名牌匾,加上鄧惠麟在《先父寵榮公軼事碑記》自稱府案元進庠廩生,相信舉人一事乃屬誤傳。雖然鄧惠麟未考上舉人,鄧惠麟與其中三名兒子弼良、弼基、弼熙,皆是縣案元進生第一名,加上鄧惠麟被喻為「父子四案首」(鄧惠麟之友人伍其昌亦是縣試拔置案首第一名,院試慣例被錄取入學進庠)。

光緒十七年重修宗祠 搜羅名家作品

光緒十七年(1891),鄧惠麟參與厦村鄧氏宗祠重修,為祖祠搜羅歷代名書法家墨寶及拓刻,令祠堂增添不少傳統文藝色彩的作品,先要介紹由鄧惠麟親手所撰或寫之「稅院流芳」、「恭錄聖諭」匾額和以下楹聯:

遷居東西頭想當年克儉克勤兩祖詒謀開廈里;
 分房上下屋喜此日美輪美煥千秋衍派紹南陽

合兩房以暢敘一堂不徒羨寢宇重新當念宜弟宜兄庶本友恭綿葛藟;
 妥先靈而蔭垂後嗣恰乘此上元正運丞思修文修武早登科第衍箕裘」。

這些匾額及對聯皆包含了鄧氏的家聲、郡望及宗族倫理觀念,據1974年《厦村太平清醮特刊》之介紹,鄧惠麟為祠堂搜羅了宋理學家朱熹之「孝」、「弟」二字,宋翰林學士蘇軾(東坡)之「春暉館」匾額、清朝番禺陳灃之「喜聞軒」,以及明王守仁(陽明)楹聯、清吳其濬(瀹齋)楹聯、清劉鏞(石菴)楹聯、清宋湘(芷灣)楹聯、清吏部尚書羅惇衍(魚山)楹聯、清翰林史澄楹聯、清馮敏昌(魚山)楹聯、己未探花順德李文田對聯等。

厦村鄧氏宗祠比起香港其他鄧氏宗祠的文藝書法作品豐富(傳說屏山宗祠內的牌匾被英人所毀),這些書法字畫墨寶,皆具有教化及美化作用,與鄧惠麟對文藝作品欣賞有關。


↑ 厦村鄧氏宗祠,乃鄧惠麟搜羅名家作品的收藏館

新界之戰 厦村領袖鄧惠麟

去年在沈思主持之「香港本地風光與香港掌故解讀」講座中,提及 1932 年鄔慶時所寫的一篇《記新界之戰》,這一篇故事記述光緒廿五年(1899)4月 14 日至 19 日新界鄉民抵抗英國遠征殖民軍的故事,故事背景先有香港議政局議員韋寶山,知悉港英政府租借新界土地,率先與李玉衡合設麗成置業公司,遺吳瑞生往元朗屯門一帶搜購曠地,長春社之《保育香港歷史筆記》第三期中補充了這一個細節,這一間麗成公司散布謠言,說港英政府接管新界時會充公土地,欲令鄉民以低價賣出土地,令鄉民憤然。鄉民於 1988 年八月港英政府代表駱克(James Stewart Lockhart)到訪錦田時,錦田鄉民一度堵圍前拒絕駱克進圍,此事記錄在 1898年9月30日 Hong Kong Daily Press “The insult to a British commission at Kam Tin Hu. Villagers apologizes and kowtow to the Union Jack” 報章新聞之中。

新界鄉民不久於元朗舊墟東平學社設立太平公局,組織武裝抗英總指揮部,反對港英政府接管新界,據鄧聖時之《書寫屏山》一書所述,厦村鄧菁士、鄧儀石(鄧惠麟)、鄧國林等,將厦村更練團組織成抗英聯民會,鄧儀石擔任會長兼隊長,是厦村抗英領袖。鄉民得到東莞鄉勇支援,力拒英國遠征殖民軍,發生一場著名之新界六日戰爭,結果新界鄉人敗退,英兵移紮屏山清署軒及山丘駐守,並派人焚燬十八鄉伍其昌祖堂(未知是否沙埔村內),焚燬厦村鄧惠麟居所(未知是否在錫降圍或新生村內),拆走錦田吉慶圍永康圍鐵門,事件中鄧菁士及張田被判絞刑,伍其昌被捕監禁十三年,出獄後改號醒遲,而鄧惠麟與家眷逃至南頭居住。


↑ 靈渡寺裡保存之洪鐘,可見鄧惠麟的名字
因此事件,鄧惠麟曾經創作一詩,以感慨土地之失,辱及國家,記錄在《記新界之戰》中:

時方多難客登樓、安得名賢蒞九州、羊石未隨塵劫換、
虎門誰作保障留、越臺有主終朝漢、庾嶺無王復霸劉、
極目鄉關何處是、茫茫東去海雲浮、也知一木久難支、
忠憤催人強出師、畫界督臣輕土宇、遮河父老哭旌旗、
祖中空負中流誓、庾信能無故國悲、太息衣冠文物地、
一朝瓦解屬番兒、宋代來居八百秋、怎知樂土反成愁、
樊巢已破情奚服、省墓難通淚更流、投筆有懷誰假柄、
請纓無力自含羞、祇今賸有青囊在、佩作尋龍五嶽遊、
休談時事觸南蠻、遁跡江湖到此間、唾面昔賢曾忍辱、
保身如我蓋投閒、西來紫氣開新里、東望烏雲失故山、
滾滾狼煙何日淨、不堪回首九龍灣、河山割裂極堪悲、
為避蠻氛始徒岐、五馬有刑懲漢事、九龍無界限英夷、
內朝隱忍邦交重、外每侵凌國體卑、孰攬中原思李郭、
二三豪傑好乘時、城門失火楚亡猿、荊棘移栽禍子孫、
通敵未聲徐海罪、降邊誰道李陵冤、芝蘭隱谷香猶在、
松柏凌霜節堂存、寄語兒曹休怨悔、主憂臣辱古今言。

鄧惠麟與早期香港美術史

翌年,清光緒廿六年(1900)鄧惠麟七豒開一大壽,黃槐森曾經撰寫「壽儀石鄧年世兄六十加一壽屏序」,未知道祝賀壽屏是否尚有後人保存。數年後,鄧惠麟與子孫將《先父寵榮公軼事》刻成石碑,保存在靈渡寺裡,今天仍然可見此碑,寺內還保存了由鄧惠麟所寫的「岳陽分跡」和「玉泉成道」匾額。英國接管新界九年後(1908),鄧惠麟於南頭離世。


↑ 鄧惠麟所寫之 「玉泉成道」匾額

朱錦鷥指厦村鄧惠麟,是香港本區人士留下翰墨文章數量最多的一位,他讚揚鄧惠麟楷書典雅工整,草書生動靈活,是早期香港美術史的代表人物。希望日後有機會,可以認識更多鄧惠麟的事蹟。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