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厦村鄉 (4) – 東頭村楊侯宮

最近對楊侯特別有興趣,由元朗市繞朗屏村後方沿路跑去厦村,穿過東頭村圍門,目的地是東頭村楊侯宮。

元朗區內,撇除祠堂書室之外,只有1)屏山聚星樓、2)橫洲二聖宮、及3)厦村楊侯宮這三處供奉民間神靈的建築被列為歷史古蹟,當中屏山聚星供奉著主神魁星,橫洲二聖宮供奉洪聖和車公、而厦村楊侯宮則供奉侯王,加上觀音及天后便是元朗區內最多村民供奉的神祇。

141202 yauhautemple

↑ 跑遊厦村鄉東頭村楊侯宮路線圖

141214 DSC05613

↑ 適逢厦村鄉打醮,每條村落都掛起旗幟令氣紛也熱鬧起來

 

 

厦村鄉東頭村

到楊侯宮前先到厦村鄉東頭村,在我的舊文章「跑遊元朗厦村鄉-厦村市、錫降圍、新慶圍」中介紹過厦村東頭村歷史,厦村成立源自明朝時期,鄧洪贄娶何迪的女兒為妻,而何迪因藍玉謀反案而受到株連 ,鄧洪贄因娶何迪女而被判遣戍遼東。鄧洪儀擔心其弟鄧洪贄於遣戍途中遭遇不測,仍冒弟名代戍遼東,亦正是鄧族「兄友弟恭」的故事。後來,鄧洪贄見厦村位置面向后海灣,有利捕漁及鹽業,鄧洪惠二公帶同族人遷居厦村,成為了厦村的開基祖(若以年份推算,當時洪贄公與洪惠公只是幾歲大的兒童)。鄧洪贄則由移居至東頭村 (東頭里),而洪惠則落腳於祥降圍 (西頭里) 。

鄧洪儀戍邊期滿後獲准回鄉,途中滯留江南,以題詩賣字為生,後來被一位陳姓富翁賞識,聘請鄧洪儀家塾教師。後來鄧洪儀與富翁養女為妻,並再育一子。鄧洪儀死後,他妻子帶同兒子返回錦田歸宗,不久兒子不幸去世,於錦田東北觀音山之「凌雲靜室」奉佛靜養,而這個靜室就是現時的凌雲寺

厦村洪贄與洪惠先祖子孫繁衍,再開闢了東頭村、巷尾村、羅屋村、新生村、網井村,而洪惠後裔分居新圍 (新慶圍)、鍚降圍、鍚降村、新屋村、紫田村等。

  • 1103 鄧氏遷居於岑田(錦田)(崇寧三年)
  • 1360 錦田人鄧洪儀出生
  • 1385 錦田人鄧洪贄出生 (明洪武乙丑年)
  • 1391 錦田人鄧洪惠出生
  • 1389-1393 錦田人鄧洪贄娶何真(東莞伯)弟何迪之女為妻,即洪贄年幼 4- 8歲便娶親
  • 1393 藍玉與何英謀反案(洪武二十六年)
  • 1393 鄧洪儀卅三歲時冒弟洪贄,代戍遼東(當時洪贄 8 歲根本無法遣戍)
  • 1396 鄧洪儀卅六歲放還(洪武二十九年)
  • 1391-1398 明洪武年間,鄧族鄧洪贄(約 6-13歲)與鄧洪惠(約1-7 歲),兩位小童帶領族人由錦田分支到厦村東頭村

元朗厦村於清朝乾隆十六年 (1751年) 建有一幢鄧氏宗祠「友恭堂」,以紀念開基祖先鄧洪贄與鄧洪惠的兄弟情誼和開基付出,其中一位開基祖鄧洪贄,正是鄧氏「代弟戍邊」其中一位主角 – 弟。據悉這一幢鄧氏宗祠原本建於東頭村,後來才遷至現時位置。

東頭村建有圍門,圍門兩旁刻有門聯「東方輝耀迎初日、頭角崢嶸出少年」,橫批「東來紫氣」。(崢嶸意思指東頭這個地方高峻高崇)

141214 DSC05585

↑ 東頭村重建後之圍門

 

 

東頭村楊侯宮

楊侯宮的位置並不明顯,位於東頭村獅頭山前端,風水上屬於「獅子戲球」的格局。從遠處看已經感受到廟宇的宏偉。

走近看,楊侯宮是一幢典型兩進式建築,屋脊上的泥塑及檐花板非常精緻,廟宇前四條搶眼的紅砂岩石柱。而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門楣上「楊侯宮」三字皆掃上藍色字,印象中甚少使用這一種藍色的,石匾兩旁寫有嘉慶辛未年孟秋吉旦立,代表著建築物於1811年所建,已具有二百多年歷史,是由東頭三村即東頭村、羅屋村及巷尾村合力興建,並曾於同三年修葺,。楊侯宮簷下有圖畫,包括「滛池宴樂圖」、「一團和氣圖」和「三多圖」等等皆寫著宣統已酉年所畫(1909),相信廟宇在 1909年曾經進行重修。

141214 1417311889155

↑ 楊侯宮主建築、附屬建築物以及廟前的土地

141214 DSC05605

↑ 廟宇前使用了四條紅砂岩石柱

141214 DSC05589

↑ 楊侯宮屋頂上之龍型泥塑裝飾

141214 DSC05593

↑ 屋簷下「三多圖」寫著宣統已酉年所畫(1909)

 

 

著閥閱 於九龍 沐宋主侯封

楊侯宮大門兩旁有廟聯:「著閥閱 於九龍 沐宋主侯封 名垂竹帛、鍾英靈 於東里 受群黎戶祝 德及閭閻」,這裡「閥閲」指功績,於九龍創立功績,加上獲得宋主封侯,直指宋帝趙昰母親楊淑妃之弟,南宋國舅楊亮節。

不過我在「跑遊元朗屏山唐人新村楊侯古廟」文章中,個人分析過侯王相信不是宋帝趙昰舅父楊亮節,因為據說宋帝南逃時,楊亮節的確是帶同趙罡及其三個兒子隨駕南逃,途中楊亮節因三子途勞染疾,寄養於漳浦佛潭鎮一戶農家,楊亮節與長子及次子先到廈門,欲覓船前往廣東崖山與趙昺會合,不幸傳來崖山兵敗宋亡的消息,楊亮節逐到浯州(今金門),隱居於官澳珠寶石下,誓誡楊氏子孫勿為元朝官臣,最後鬱鬱而終。 楊氏後人分別在佛潭及金門開基散葉,今天漳浦佛潭與金門湖美皆建有楊氏家廟,兩廟祖龕的一世祖均供奉楊亮節,同宗同祖。

再回顧元朗區內的舊墟大王古廟、東新黃屋村大王廟(二聖宮)和屯門三聖廟,它們都同時供奉楊侯大王及洪聖大王,既然洪聖大王屬南方海神(洪聖源自南海龍王的封號「洪聖廣利王」),估計楊侯跟洪聖或多或少跟海神類別有關。元朗區內有三種廟宇最多,包括天后廟、洪聖廟及侯王廟(楊侯宮),三者都是南方海神,受到元朗昔日漁業村民所供奉,加上元朗大部份圍村的神廳裡也同時有供奉侯王,如果侯王純粹是南宋未年一位國舅,應該不會廣泛跟民間神祇並列。所以個人認為楊侯可能是指另一位海神,或者是「楊府爺」即北宋時期楊家將楊六郎(楊延昭)。

正廳供奉侯王像,兩旁有左右護法,最珍貴的相信是侯王像旁邊的「侯王牌位」,側廳供奉金花娘娘、天后娘娘和土地公,金花娘娘可保村民百子千孫,而土地可保村民平安。

141214 DSC05596

↑ 正廳供奉侯王像,兩旁有左右護法

141214 DSC05597

↑ 側廳供奉金花娘娘和天后娘娘,金花娘娘可保村民百子千孫

141214 DSC05600

↑ 土地可保村民平安

141214 DSC05595

↑ 楊侯宮大門的門神、兩位門神的眼神好特別

 

 

神恩浩蕩 人物帡幪

楊侯宮大廳樑上掛有壬戌年間之「神恩浩蕩」,以及「人物帡幪」牌匾。廟宇屋面曾經在2013年大雨損毀,雨水沿著這個「人物帡幪」的牌匾流下。「帡幪」意思原指帳幕等之覆蓋物,「人物帡幪」在這裡具有讚美楊侯大王庇護村民的意思。

141214 1416140282836

↑ 壬戌年間之「神恩浩蕩」牌匾

141214 DSC05594

↑ 楊侯宮內「人物帡幪」牌匾

 

 

宣統二年歲貢生

東頭村楊侯宮內懸有一幅「歲魁」功名牌匾,由欽命廣東提學使司提學使沈曾桐為宣統二年庚戌(1910)一名歲貢生鄧翹嶽立。

鄧翹嶽(鄧鍾明)屬於厦村鄉人,是鄧國英之兒子,鄧翹嶽的貢生功名牌匾亦懸掛在屏山鄧氏宗祠之中(既然鄧翹嶽是厦村人,理應是厦村人的榮耀,為何不懸掛在厦村鄧氏宗祠之中?),在元朗另一遠處,元朗牛徑翊廷書室之中,掛有李漸鴻老師在宣統二年 (1910) 於貢試奪魁的功名牌匾,不過李漸鴻所得的是「恩魁」,李漸鴻和鄧翹嶽立這兩位同年貢生,為什麼他們分別取得「恩魁」和「歲魁」。那麼若果宣統二年庚戌是覃恩(加恩)的年份,兩者應該都在恩科奪魁,皆是「恩魁」或「恩貢」?若宣統二年是恩詔之年,那麼當年清朝廷有什麼慶典,要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特別開科考試呢?其實再過一年宣統三年,廣州黃花崗起義,滿清便被推反了。

若果當年貢舉試中,李漸鴻以第一名考取「恩貢」,而以第二名次貢鄧翹嶽被封為「歲貢」,但是兩個匾上都寫著「一名貢生」,一般科舉功名牌匾會寫上第X名的,那麼「一名」是指第一名還是其中一名? 貢試中獲取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前十名者稱:「元魁」,十一名至十二名者稱:「會魁」,恩科之年第一名稱為「恩貢」,所以可能只是其中一名。

還有一點,宣統二年已經是中國科舉廢除五年之後,原來民間仍然維持有貢試存在。我對清未科舉不太熟悉,締造出心中這些謎團。

141214 DSC05601

↑ 東頭村楊侯宮內懸有一幅「歲魁」功名牌匾

141214 130922leejimhung

↑ 元朗牛徑李漸鴻在宣統二年 (1910) 之恩魁功名牌匾

 

 

巡撫王大老爺

楊侯宮旁連接著另一幢建築,裡頭佈置簡單,供奉「巡撫王大老爺」的牌位,巡撫王大老爺相信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廣東巡撫王來任,即是錦田水頭村周王二公書院所供奉的二位恩公之一,在上水石湖墟內的「巡撫街」亦因巡撫王大老爺而命名。

「周王二公」指清康熙年間的兩廣總督周有德和廣東巡撫王來任,當時清廷為杜絕沿海居民與鄭成功的聯繫,頒布遷界令,規定沿海居民內徙五十里,大部分香港居民被迫遠走他鄉,苦不堪言。當時,兩廣總督周有德和廣東巡撫王來任目賭百姓苦況,先後上奏陳請,朝廷始廢除海禁令,所以廣東沿海的居民感念其恩德,紛紛設祠供奉,不過在東頭村楊侯官中供奉有廣東巡撫王來任的牌位,卻未見有兩廣總督周有德的牌位。

站在「巡撫王大老爺」的牌位前拍攝時,由於有大量蜜蜂嗡嗡聲糾纏,還是走為上將。

130930_1380287652214

↑ 錦田水頭村周王二公書院

141214 DSC05602

↑ 楊侯宮旁連接著另一幢建築,供奉「巡撫王大老爺」的牌位

141214 DSC00049

↑ 上水石湖墟內的「巡撫街」亦因巡撫王大老爺而命名

141214 DSC05599

↑ 楊侯宮內保存的雲板,可惜沒有其他刻字作參考

 

You may also like...

6 Responses

  1. 平帆 says:

    天后、楊侯和洪聖信仰始自宋朝,奇怪鄧符協在北宋之前定居錦田 (公元 1070年之後),但錦田宋時的古廟欠奉,多數廟宇都是明朝以後才興建(香港最古老的大廟建於 公元 1266),而且多是水上人的信仰。這二百多年間,難道民間只是拜祖先?

  2. terewong says:

    @平帆 相信莫論古廟或住宅,基本上都倒塌了,所以又要重建,以前拜神都只係一個神壇,拜的一個牌位,沒有那麼多形像化的神像(錦田也有洪聖、天后等古廟,而每條圍村都有自已圍尾的神廳)。最近我想過,村落間所供奉的不同神祇及廟宇,部份是基於生活及民間傳統而供奉,另一部份是風水師吩咐村民所建,例如山邊、河口邊、東北方等處去擋煞。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