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錦田鄉 (10) – 永隆泰康吉慶

跑遊錦田泰康圍、永隆圍與吉慶圍,這三條圍昔日被統稱為南圍,是繼錦田水頭村及水尾村擴展出來的圍村,相信是鄧氏族人數量增加,加上鄧氏於宋明之間因為皇姑相認後,鄧氏授封稅院的賞賜,家族功名之外更升格與皇族有關連,鄧氏子孫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繁衍並增建吉慶圍、永隆圍、泰康圍、祠堂村及高埔村等,當時錦田等地還是舊稱為「岑田」。

錦田的名字,源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新安縣發生旱災饑荒成災,知縣邱體乾傾盡縣府官倉仍然不能解困,唯有向鄉伸籌款賑災,當時錦田水尾村的鄧元勳慷慨捐穀十二萬斤賑災。邱體乾感激之餘,親自率船到岑田鄉取糧及答謝,他看到岑田「地皆膏腴,正錦繡之鄉村也」,自此岑田鄉名為錦田。

泰康圍、永隆圍與吉慶圍的圍門皆被列入歷史性建築,不過這三條圍村裡都沒有建立鄧氏宗祠,現時錦田的四幢鄧氏宗祠分別建於水頭村、水尾村及祠堂村中。詳細的岑田故事可以參考另一篇跑遊文章:跑遊元朗錦田 (2) – 圭角山岑里田北圍、錦田雞公嶺水頭村水尾村

  • 歷史性建築物:
  • 吉慶圍神廳及圍牆圍門炮樓
  • 泰康圍門樓、更樓
  • 永隆圍門樓
  • 永隆圍聚聖宮及耕心堂
  • 便母橋

1407576927835

↑ 元朗錦田吉慶圍圍門,兩旁的對聯可能受到風雨破壞,原本是「吉水源流遠、慶雲福澤長」

kamtin_1960

↑ 1960年代的錦田高空照片,圖下方是吉慶圍,上方是泰康圍,仍然見到兩圍的護河及具體規模,右上方是永隆圍,右下方是祠堂村(轉載自香港記憶

吉慶圍

吉慶圍建於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年) ,由鄧氏十八世祖鄧伯經所建,吉慶圍建圍時圍門偏西,跟風水有關,因為吉慶圍被東北面群山環抱,而西面屬於元朗平原地帶,而且面向後海灣,背山面海的佈局。吉慶圍最初立村時只是一條村並沒有圍牆,至清康熙初年(1662-1722)由於盜賊為患,族中鄧珠彥和鄧直見二人倡議加建青磚護牆以加固防禦,把吉慶圍建成一個正方形圍村,圍內巷里相間對稱,圍外同時挖有護河,而圍的四角築有炮樓作為監視及防守用,四邊牆壁上鑿有銃窗,圍門除了趟櫳門之外加建繩網狀的鐵門。

繩網狀的鐵門以鐵枝扭花打造而成,由於鐵枝沒有接口,除非受到炮火攻擊,否則不容易破閘而入。圍村的特點是只有一個出入口,可以控制盜賊進入路線加以集中防備。當時盜賊不一定是自己打上門,是有奸民與寇盜勾結,甚至假扮倭寇洗劫村落。

明清的寇患,包括何亞八、林鳳、陳耀寇、李萬榮、周玉、蘇利、袁四都、鄭建和李奇等,其中何亞八曾佔東莞守禦所並攻陷南山煙墩,林鳳聚寇擾亂廣州及惠卅一帶沿海,袁四都曾經劫掠官富、瀝源等地。李奇是台灣巨盜,曾劫掠西貢蠔涌及瀝源等地,屠掠鄉村。松嶺鄧公祠中有一段故事,就是大埔頭鄧氏主人曾經被賊人所擄走。

吉慶圍可說是全港唯一收費式本地圍村,可能旅客眾多,圍門旁貼有告示:「歡迎光臨吉慶圍、入圍每位收費港幣叁圓、此款用作福利之用」,以前是經常看到長者在圍門旁向旅客收入場費的。除了收費啟示,圍門通告欄貼有鄧雲谷祖及鄧浮梧祖等的通告。

進入圍內,圍門後貼有對聯:「吉星高照雲臺耀、慶戶長留稅院香」,圍門中軸盡頭建有一幢神廳,神廳建設獨特,兩層高依圍牆而建,屋頂裝有鑊耳設計,在圍外欣賞這一對鑊耳更明顯,鑊耳有象徵功名與官祿之意思,神廳裡頭供奉有十五位神祇,裡頭保存著今年的天后誕花炮一座,案桌上看到古老木龍頭、以及數副木相聯等,神廳大門貼有楹聯「聖德宏深 戶戶同沾富貴、春光明媚 家家共享榮華」,橫批「神光普照」。

吉慶圍是香港境內典形圍村堡壘,正如開平碉樓及福建土樓一樣具有代表性,加上吉慶圍一扇鐵門沾上新界抗英事件的火藥味,令到吉慶圍更具歷史價值。

1407576391252

↑ 吉慶圍的正門及圍後方的神廳,可以看到圍尾神廳的鑊耳

吉慶圍鐵門

大家認識元朗鄉紳鄧伯裘這個名字,除了是從紀念他而開辦的元朗伯裘書院之外,還有一件著名的事件,就是他與鄧煒堂在 1924 年代表錦田鄧氏眾鄉民,成功向港英政府追回於 1899年新界抗英六日戰爭中被奪走之泰康圍及吉慶圍鐵圍門。

這次六日戰爭,新界人保維土地對抗英軍接管新界,對英軍進行武裝反抗,當時抗英戰線最後落在上村石頭圍(永慶圍)附近,英軍從大埔林村及粉嶺趕至,約二千六百名鄉士在石頭圍一役中遭遇英軍(殖民軍)伏擊,把部份鄉民沿七星崗迫往雞公嶺下,最後在英軍的槍火下壯烈犧牲。部份鄉民則逃回吉慶圍,英軍追至吉慶圍及泰康圍時,藉有抗英村民藏於圍內而武力進入搜查,鄧氏村民雖然據守反抗,英兵以槍火下由工兵運炸藥從圍之東北角牆身挖孔填入,把18英尺厚圍牆炸開繼而攻入圍內巷戰,結果是眾鄉民賠上性命,村民最後投降,英軍將圍門鐵閘拆走作為「戰利品」,運返英國。

1396873854772

友鄰堂

戰事中八鄉上村和錦田鄉吉慶圍犧牲的鄉民,分別被供奉於八鄉古廟烈士祠及妙覺園義塚之中,至於雞公嶺下的亡者,可能正被供奉在逢吉鄉一處由沈鎮南所建的義塚之中。除此之外,在錦田市街上有一幢非常低調的「友鄰堂」,堂裡漆黑而大門經常鎖上,這一幢友鄰堂前身是英雄祠,亦是供奉當年在吉慶、泰康二圍捨身的抗英烈士。

鄧伯裘與鄧煒堂向港英政府追回鐵門,正值當時1925年正醞釀省港大罷工爆發,在任的第十六任港督司徒拔應要求,在蘇格蘭尋獲鐵門,於 1925年交還一對鐵門並立碑誌其事,據悉英人故意掉亂半邊鐵門歸還,一對鴛鴦鐵門半邊是屬於泰康圍,另一半才屬於吉慶圍(當時看鐵門時沒留意到,據悉鐵環較粗的為泰康圍,較幼的應是吉慶圍的)。慶祝鐵門回歸時,鄧伯裘曾經為此事在吉慶圍門外曾經嵌有一塊「吉慶圍碑銘」。

2014-01-05_10-02-24_HDR

↑ 元朗錦田鄧氏友鄰堂

泰康圍

泰康圍跟吉慶圍差不多時候,由鄧璁及其他四人所建,泰康圍最初跟吉慶圍一樣並沒有圍牆,至清康熙初葉,鄧文蔚與鄧皆悅倡議加建泰康圍之圍牆,以防禦寇亂。當時泰康圍及吉慶圍先後加建圍牆挖深溝,二圍大門皆裝有連環鐵門。其實當時流行加建護牆,無論錦田、龍躍頭、上水、粉璧嶺、泰亨村及大步頭等,亦於乾隆間建圍牆。不過現時泰康圍圍牆已經沒有保存下來,只剩下象徵式圍門,據悉有一幢更樓,不過在高崇的別墅屋之中看不到。

泰康圍的圍門於一九八六年曾重修,大門一副對聯:「錦水心田 龍現蛟騰 翻暖浪、泰階康里 挂香蘭茂 發陽春」,大門上一個石匾以小篆寫著「南陽華裔」,圍門裡頭富有特色,通往圍內的大門畫有梅蘭菊竹和蝙蝠吊金錢圖案,其中一處較罕見的是圍門內除了福德正神(土地神)之外,同時供奉著道教龍虎宗張天師畫像,在旁有一副對聯:「鳳凰池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幹宰相家」,一般圍村在圍門只設壇供奉土地伯公,以供奉張天師來說實屬少見。

圍門的通告板可以暸解到泰康圍後人分支眾多,包括鄧泉菴祖鄧光裕堂、鄧洪儀祖、鄧南溪祖、鄧嵩閣祖、鄧植良祖等的通告,從圍內中軸線走到盡頭,是村中的神廳,大門上刻有「慶福堂」三字,大門兩旁掛有木聯:「泰運喜光臨 定卜家饒戶足、康里憑英蔭 咸歌物阜民安」。

IMG_20140406_090027

↑ 泰康圍圍門「錦水心田 龍現蛟騰 翻暖浪、泰階康里 挂香蘭茂 發陽春」

1396787026471

↑ 從泰康圍圍門入村,最後的地方是村中神廳

便母橋

便母橋又跟泰康圍有關係,因為這條橋是錦田人鄧俊元為了居住在泰康圍的母親,方便母親穿梭水頭村和錦田泰康圍之間探望子孫,於康熙四十九年 (1710) 興建。這一條便母橋由六塊花崗石板,並排架於石墩之上,同時在奠立了一個花崗石碑記載這件事件。據悉便母橋前後興建了六年,相信錦田鄉各村無論祠堂或書室都正值大興土木,未能暸解一條石橋會佔去六年時間。

130930_1379698141108

↑ 便母橋橋頭的石碑碑誌

永隆圍

永隆圍是由鄧紹舉於明朝成化年間 (1465-1487) 建成,最初稱為永龍圍(或沙欄尾),後來改為永隆圍。鄧紹舉是鄧洪儀的孫兒,鄧廷楨的兒子,鄧廷楨是明朝舉人,授廣西藤縣知縣一職。跟上面兩條圍一樣,永隆圍與吉慶圍、泰康圍及錦慶圍三條圍村同時間興建,永隆圍的圍牆是康熙年間 (1662-1722) 由鄧瑞長與鄧國賢加建,以保護族人。

泰康圍建成後,永隆圍曾經因風水關係,避忌泰康圍的佈局而拆卸原有之圍門、圍牆及更樓等建築,村民將圍村主要入口由西面移至南面,現時只保留了永隆圍圍門。

1407593517512

↑ 今天錦田永隆圍的圍門,圍門前是停車場

winglungwai_PHPH070133 1976

↑ 1976年錦田永隆圍的圍門

眾聖宮

永隆圍中神廳「眾聖宮」位於圍後方,神廳中供奉著十一位神靈,其中以觀音娘娘為主。昔日村內各家各戶每月都會輪流保管門頭牌,保管著門頭牌的一戶每天要到眾聖宮上香兩次,昔日村民會在廟前空地擺設婚宴和丁酒。

1407593789053

↑ 永隆圍圍尾的神廳眾聖宮

鄧國賢祖祠堂

永隆圍中建有國賢祖家祠,永隆圍十八世祖鄧國賢公,例贈武畧騎尉,是鄧耕心公之祖父。

1407594061195

↑ 永隆圍國賢祖祠堂

1407594167862

↑ 永隆圍國賢祖祠堂以及村中的橫街窄巷

耕心堂

永隆圍外另建有耕心堂,是約 1880 年代由族人鄧耕心所興建,原本是村中的鄧氏私塾(家族書室),當年書室屬於卜卜齋形式教學。不過自1926 年政府開辦錦田公立蒙養學校之後,耕心堂便跟其他傳統書室一樣失去書室功用。

永隆圍功名牌

永隆圍圍門雖然較細,但保持了傳統圍門的風格,而永隆圍圍門中懸掛著八個功名牌匾,好似學校放榜般精彩珍貴,一個圍門展示了八個功名牌匾,可見鄧族獲得功名的賢士為數不少。

這些賢士包括了:鄧熙(文魁)、鄧英元(武魁)、鄧天保(進士)、鄧文蔚(進士)、???(經魁)、???(亞魁)、鄧佐槐(解元)、鄧蓉鏡(文魁)。由於其中兩個「亞魁」及「經魁」牌匾表面油漆部份已經掉油,牌匾中式舉人的名稱已經看不清楚了。

身為元朗人當然認識鄧英元和鄧文蔚,而鄧蓉鏡的功名更下止文魁,在新界各大鄧氏祠堂都有他的「翰林院庶吉士」功名牌匾,其餘的鄧族賢士,未知道有沒有人可以補充一下他們(鄧熙、鄧天保、鄧佐槐、鄧蓉鏡)是原屬於那一條鄧氏村落哩。

10168020

鄧英元

幾個功名牌匾中只有一個武魁,他就是永隆圍鄧英元,鄧英元於乾隆五十四年 (1789) 成為恩科武舉人。鄧英元既善武之餘卻又寫得一手好書法,錦田二帝書院有兩對草書對聯就是出自鄧英元手筆,草書難看得懂,要靠保安姐姐把它們頌讀一次:「品竹評花 得意時何思何慮、烹經煮史 悟處無古無今」、另一幅對聯「上座得南薰 五六月天無暑氣、下堂皆北面 二三更夜有書聲」。

這兩幅草書對聯據悉是由武舉人鄧英元所寫,一名武舉人的書法詣藝如此精湛,可能是因為武舉考試中除了武功了得,還要默寫武經,書法功夫亦不能少。文武雙全的人材令人想起大鵬協副將張玉堂,它的拳書指書亦是著名的,這位墨翰將軍的真跡除了保存在九龍城寨衙門中的拳書「墨緣」及「壽」字,曾大屋「祥徵萬福」石額的題字,在元朗區還有他的真蹟,巳括靈渡寺石門楣上「靈渡寺」三字,以及八鄉牛徑「慶善堂」牌匾 (同治元年) 等。

我對鄧英元一生頗有興趣,我未有機會細看鄧氏族譜,不過十根手指算一下,鄧英元於 1785 年題「泝流園」三字、1789 年考中武舉,據悉鄧英亦參與 1810年(嘉慶十五年) 助修九龍炮台,並於圍門上題「鎮海金湯」石額,1824年 (道光四年) 撰寫「重建國王二公書覽記」,1840 年為二帝書院寫草書對聯。鄧英元一直積極參與村務甚至國事。

鄧文蔚

最出名的元朗墟墟主-泰康圍鄧文蔚,他於康熙24年(1685)考中進士,是香港第一位進士,昔日進士就當是現今大學博士,考取進士會授予官職,授分派到浙江省龍游縣做縣官。鄧文蔚後人於永隆圍對面之祠塘村,建「龍游尹泉菴鄧公祠 」又稱光裕堂。元朗舊墟正是由鄧文蔚設立,他是影響元朗市發展最深遠的一員,雖然他設立元朗墟和考取進士的時間上有矛盾,直至現時元朗舊墟仍然屬於他的後人「光裕堂」。

鄧文蔚在清朝於康熙八年(1669)香港復界後設立圓塱墟(元朗舊墟),並建大王古廟及天后古廟。伸延閱讀我的跑遊文章:

140412 IMG_3118

↑ 祠塘村中的龍游尹泉菴鄧公祠,紀念泰康圍鄧文蔚

鄧佐槐

鄧佐槐與鄧蓉鏡的功名牌匾,在元朗另一處橫台山永寧圍中亦出現。鄧佐槐的牌匾:「進士 - 同治戊辰年會試中八十三名欽點禮部鄧佐槐立」。同治七年 (1868) ,鄧佐槐在殿試中式,獲欽點為禮部主政。鄧佐槐「欽點 禮部主政」的牌匾亦懸掛在厦村鄧氏宗祠「友恭堂」之中。鄧佐槐曾經撰寫《中法戰事記》,除官場上,鄧佐槐與鄧蓉鏡曾經合作築壩圍沙作田。

鄧蓉鏡

鄧蓉鏡的「文魁」牌匾是小兒科,因為他最後獲「欽點 翰林院庶吉士 – 同治辛未科」。鄧蓉鏡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科點翰林庶吉士,相當於現時大學研究生之水平,在當時傳統社會中屬於最高層次的士人。鄧蓉鏡為宗族爭光,他的功名牌匾亦有在錦田、屏山和厦村等鄧氏宗祠內懸掛,為祠堂添加氣紛。鄧蓉鏡曾充國史館纂修官,後出任江西督糧道,光緒十九年辭官後,回鄉主持廣雅書院。

鄧蓉鏡是錦田鄧符協的後人,屬於鄧氏五大房中居住在東莞鄧元英的一脈。

1407593926265

參考資料:

 

You may also like...

8 Responses

  1. 平帆 says:

    「元解」是不是「解元」?

    最初還以為你打錯字,鏡蓉書室不是紀念鄧鏡蓉嗎?原來我搞錯才是。

    原來六十年代的泰康圍和吉慶圍差不多,但書本多介紹吉慶圍。記得多年前入吉慶圍時只收五角。

  2. terewong says:

    @平帆 多謝你搵到我打錯字、係解元先至岩,哈。鏡蓉書室一說是紀念鄧蓉鏡、不過唔係鄧氏建成的。我跑遊那天怕婆婆收我錢、我係箭步入左圍裡頭搵神廳~

  3. 鄧全興 says:

    本人是吉慶圍原住民,我們並非客家人,我們錦田五大圍講的是圍頭話,與客家話很不同,請更正。

  4. terewong says:

    @鄧全興 謝謝你。不少圍村人不認同自己屬「客家」而強調是「圍頭」。其實昔日有「客家人」、今天有「新移民」,情況會否等於今天的國內新移民,某段時間之後,不承認自己是新移民。 也即是例如有一支江西吉水縣的族人遷至廣東南方,對於當時原居民來說,算是客家人

  5. unknown2 says:

    些賢士包括了:鄧熙(文魁)、鄧英元(武魁)、鄧天保(進士)、鄧文蔚(進士) 、? … 鄧蓉鏡為宗族爭光,他的功名牌匾亦有在錦田、屏山和厦村等鄧氏宗祠

    在屏山?

  6. Danny Tang says:

    Hi Tere 我是永隆圍子孫,請更正。你所提及永隆圍祠堂相片,不是耕心堂祠堂而是國賢祖祠堂。

  7. terewong says:

    謝謝你 @Danny 哥,那麼請問耕心堂在圍門旁邊對嗎

  1. October 21, 2017

    […] 跑遊元朗,從這個運動認識了元朗,有些時候離開元朗,也看到跟元朗歷史有關的景物。例如在 2014年去北京旅遊時,參觀孔子廟國子監,孔廟裡有一個「進士題名碑碑林」,進士題名碑即是金榜題的金榜,因為跑遊元朗時,看過村落裡所懸起的進士功名牌匾,於是嘗試在金榜之中,依年份去找牌匾中的進士名稱,包括伍銓萃(沙埔村)、鄧文蔚(永隆圍)、鄧蓉鏡(錦田、橫台山、厦村等鄧氏祠堂)、鄧佐槐(永隆圍),雖然這些進士未必是元朗裡土生土長,也算是在元朗出現的,從金榜裡找到認識的名字「鄧蓉鏡」,令人看得特別投入興奮,旁人未必明白的。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