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 (1) - 蔭華廬

第三次到訪「蔭華廬」

第三次到訪「蔭華廬」了,好似是小朋友偷偷溜進鄰家的心情,以往欣賞這座古宅的古典華美,今次想從相機把多一點細節紀錄下來。今次重遊蔭華廬,它老得多,池 塘的蘆葦及野草通處生長,風水池遠看也不清楚它是一個水池。還記得上次參觀,大門的門鎖都給拆下,幾度破門任人而入,擔心裡頭的東西給外來人破壞。

「潘屋」位於元朗坳頭博愛醫院以西,為一間傳統 客家式平房,門前建有一個半圓形的風水池,亦是香港唯一的單幢民居被列為一級文物,可能香港已經沒有單幢式建築保存下來,其他的大概被改建或發展成新式建 築。

潘屋屋主是廣東梅縣人潘君勉,為紀念其先父潘蔭華,特聘請三名客籍工匠從家鄉遠道來港興建,雖然潘屋只有70年歷史,但其保留了完整的客家建築特色, 屋內正廳正樑書有「百子千孫」、「如意吉祥」等字樣,前堂則有「富貴壽考」四字匾,其下有桃花貼金屏風。大門之外有8隻獅子藝術品,故又名「獅子屋」。

相冊

三次探訪蔭華盧,把照片和介紹記錄在相冊中

 

明信片

2013 年把蔭華盧制作成明信片送給好朋友,畢竟是最喜歡的元朗區客家圍屋之一。

130905_punuk

↑ 我把蔭華盧制作成明信片

 

潘屋

從潘屋正門上方可見「蔭華廬」的三字匾額,所以潘屋又稱「蔭華公祠」。注意到當時梅州僑鄉村華僑的建築物,名字又是以華廬為尾。例如 「南華廬」、「南華又廬」 ( 主人在南洋賺了錢後回來建的),「東華廬」的主人是在東洋日本發的財,「美華廬」的主人則是美洲華僑。據說在梅州另有一所「蔭華廬」,未知道風格佈局上是 否相同。

相信梅州人於香港元朗花費豪裝家宅,一方因為潘 君勉是近代僑鄉村出的知名華僑企業家,另一方面是梅州客家人傳統,買田買地做大屋,光宗耀祖,事實上梅州的僑鄉村有不少壯觀的客家建築群落,並且曆經百年 滄桑仍保存完好。

迨至香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旅居海外的客籍華 僑獲悉新界土地可自由購買及搭建房屋,且在英國人的管治之下,相對動蕩不安的國內較為有利於生命財產的保護。加上地理位置又處在家鄉與南洋通道之間,往來 方便,故此陸續有一批批梅籍華僑經由南北行引介在此買地和興建居所。相信包括潘君勉特別從梅州請來建築師興建豪華大宅,亦有意在元朗落葉歸根的。

除了 元朗博愛醫院旁這家潘屋,在附近距離不到三十分鐘的崇正新村,也吸引了不少梅州客家人遷入,梅籍華僑相互引薦,遂令這大片土地逐漸成為梅籍華僑的聚居之 地。特別是隨著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內地政權的更迭,大批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其家屬進入香港,經同鄉、朋親互相介紹,其中不少客籍新移民便居頓在此,包括很多 國民黨的小官小吏,如梅縣白宮鄉李伯浩鄉長等。

 

梅州

梅州這個地方,早在明、清時代,科舉取士,梅州地區真是“舉子如雲。首先,客家先民乃中原氏族,遠祖多仕宦之家、書香門第。自公元四世紀初,東晋五胡亂華,東 晋從洛陽遷到南京建 都,一般皇親國戚,下屬大批文武官員、士紳、名門望族,被迫扶老携幼整批南下,史稱“衣冠南下”。始遷穎水,輾轉江淮,後又越過南嶺,居於閩、粤若干地 方。

唐末(九世紀末)黄巢起義,南宋末(十三世紀末),元兵南侵,客民又多隨文天祥義兵南下,多進入梅州地區集結定居,特别是黄巢事變,福建寧化縣,地接 贛南,西北有高山環繞,爲世外桃源,爲避難最安全之地。據梅州各地各姓族譜記載,客家人各姓的遠祖幾乎全是古代的貴族,大都有過功名,做過一官半職,甚至 做過古代的皇帝,如據陳氏族譜南朝源流一係記載,他們是南朝陳武帝——陳霸先(503—559)的子孫哩。

由於客 家人著重教學,包括潘君勉等一班熱心教育的鄉賢,曾於1944年倡議籌建梅縣縣立二中(現 梅縣南口中學)。可見潘君勉一直與梅州保持聯絡,關心家鄉發展。

 

潘屋的歷史

一般在網絡上可以看到潘屋的歷史,我偶爾踫到一 段有關潘屋的個人Blog,當中有一張潘君勉及葉劍英於香港的合照,留意背景,相信就是在潘屋前影下的。相片中左方是屋主潘君勉先生,右邊是葉劍英了。細 看全篇文章,這個 Blog 主原來曾經住在潘屋裡,她就是在左翼廚房走廊旁第一間房,也是她兒時的住室。

蔭華廬,一個對稱的客家屋,家祠在中間,左右為房間,天井瓦當有滴水作儲水的設計,房間的木門雕刻精緻,傢俱都全部不見了,幻想著當年曾經熱鬧一時的大宅現在 卻變得清靜。

 

 

葉劍英元帥

提起潘屋,就跟我國葉劍英元帥搭上關係,於 1938年5月,葉劍英因病去香港就醫,路經廣州。當時日軍正向武漢步步進逼,並有傳言要進攻廣州。葉劍英在香港就醫時,曾到九龍元朗“蔭華廬”潘君勉家 中作客,受到熱情款待,並與潘家人合影留念,增添潘屋的名氣,也因為葉劍英跟潘君勉同屬梅縣藉好友。

相信有 些網頁寫下葉元帥作客是 1945 年,年份上出現有一點錯誤。由於葉劍英在港澳治病期間,同時帶著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進行指導工作的使命,潘君勉在葉劍英的啟發下,串連香港商界捐獻巨款支 持神聖的抗戰事業,並通過葉的關系將兩名侄兒送到八路軍參加抗日。

葉帥一生多次來過香港。葉劍英曾于1916年至 1938年間,先後4次前來香港,並曾在新界元朗“潘屋”居住,對香港的曆史民情十分熟悉。秘密到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指導工作,當葉劍英從香港返回武漢不 久,日軍對武漢發起了進攻。

到訪過潘屋的大人物除葉劍英外,港督尤德爵士的 夫人亦在1983年初入內參觀,甚具歷史意義。

最有興趣知道的,是這幾十年間,潘屋發生了什麼 事,而令到整房人最後把祖屋賣掉哩,潘屋家祠中先祖神主牌現在又移到那個地方去哩 ?

 

日佔期間

日佔期間,據說潘屋曾被日軍用作憲兵辦公室。不 過附近居民已漸漸忘記潘屋的「威水史」,只知道它歷史悠久,潘屋現時仍屬私人物業,四周以鐵絲網圍起。從潘屋可看出依現時政府的保護文物政策,應作出檢 討,拖泥帶水,積極開發新旅遊景點開拓西九填海發展,被動及消極地搶救保護文物,實在令人失望。可能由於近年發展商積極進佔新界地皮儲地,文物業權部份落 在他們手中,政府情況更為被動。

 

保護文物古蹟

希望香港政府會好好保護文物古蹟,不是花錢建築 新景點,而是關注舊香港留下的具歷史價值的文化寶庫

元朗潘屋住宅規劃申延遲審理規劃署稱,由於正為 元朗逾28公頃(即約1.65個維園面積)的「未決定用途」地皮進行土地檢討,包括潘屋古宅,希望為地皮引入合適的土地用途,所以建議延遲審理北海集團徐 展堂家族於潘屋旁興建12至15層高住宅的申請。事實上,新地(0016)仍持有該等「未決定用途」地帶中的不少地皮,可見保育未成氣候,古蹟地段業 權己落在發展商手中作為日後發展的籌碼。

 

 

 

You may also like...

11 Responses

  1. onefamily says:

    謝謝tere.

    今天同靚太跟著你的介紹,也溜了入去. 真是大開眼界. 也很心痛,這麼好的大宅,竟冇人保育.
    你說潘屋又稱「蔭華公祠」,即蔭華廬,但在廬內找不到潘屋二字. 卻在隔離小商新村見到某區議員說反對在潘屋旁起骨灰龕場.如果成事.就慘了.
    在觀看完潘屋後,行入小商新村隔離的東成里,有一奇遇.稍後寫出與你分享.

  2. terewong says:

    很感動,真的有人看過我的文章後對蔭華廬有興趣,這家民居代表了客家建築的傳統文化,雕塑的細緻在香港有算是罕有的。
    東成里的老磚屋也是很美的,最後一家圓形拱門也是那特別。

  3. onefamily says:

    Tere,

    你的文章寫蔭華廬寫得很好.

    可有想過向古物古蹟辦事處反影.

  4. terewong says:

    介紹這篇文章「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元朗潘屋及向城規會申請改變用途」中補充了小弟對藩屋介紹之不足,這網站介紹香港的舊史故也很不錯啊。
    http://blog.yahoo.com/_GHWTQ2RVFP56L5ZRMLQZU4GPRA/articles/103233

  5. onefamily says:

    上星期再造訪這裡,好心痛.

    所有大門俾人打開晒.神主牌塊紅布被人扯左落地,掐埋一舊.神主牌柜向後傾斜了,兩旁那兩塊刻了字的玻璃鏡片,被人偷走左. 係前院有一個有蓋的瓦罐被盜.瓦片大量倒塌.
    我們臨走時將門全都關上,真係唔知佢可以維持幾耐.

  6. terewong says:

    我估慢慢佢唔被人拆爛都被大自然破壞,其實好多古蹟都係爛溶溶,北京故宮都係由一堆似破廟般的建築群中重建出來,不過到過蔭華盧都喜歡這個地方,受到這般破壞而未受到半分保護真是可惜。

  7. onefamily says:

    蘇萬興先生寫得真好.

  8. terewong says:

    蘇萬興寫的文章好似佢親歷其境咁,又有故事性,好詳盡的。

  9. onefamily says:

    Tere,

    你數月前已給我看了.

    我在想,如何可令政府做番d野? (構思中)

  10. terewong says:

    @onefamily 你說過「 … 行入小商新村隔離的東成里,有一奇遇.稍後寫出與你分享」,那是什麼奇遇呢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