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泰亨鄉

我個人認為大家去睇大埔泰亨鄉 :

http://fotop.net/terewong/090201a

  1. 要了解香港五大家族之一,文氏的歷史,近年去得多元朗的新田,點都要去泰亨文氏另一房人的地頭走一圈
  2. 要了解大埔壚及太和市的發展歷史,去探訪過地頭蟲大埔頭鄧氏敬羅家塾祠堂,便詳看解泰亨鄉民咁巴閉在大埔另起爐灶設立大和市
  3. 差點忘記,泰亨村是劉德華的出生地,希望劉華繼續紅落去,幾十年後會有人設立紀念館介紹生事績
  4. 希望有人陪我拍拖去睇下,祠堂村後山麓泰亨鄉天后宮的一株連理樹(所以今次無去到)

再說文天祥

年初七路過林村,順道進入泰亨鄉遊看,經 過灰沙圍,一望便嘆息這個泥紅的門樓浪 費了整個古蹟及圍牆,大片大片的泥紅色雲石磁磚跟本與原本的青磚圍牆格格不入,有點大殺風景。

沿路前行經過藝浣堂,泰亨公立學校,轉入 去文氏祠堂。藝浣堂雖則是一間書院,裡 面放置了三代祖先靈位。書室亦是嶺南建築中很重要的一環。新界的五大族中。鄧、廖、文、彭等族都很重視功名,鼓勵教育,各設有書院、書室等多間。一般而 言,書室的建築布局與祠堂頗為相似,通常都在正廳中間擺放祖先牌位,學生每日都上堂前敬拜祖先,成為教育的一環。在一些鄉村,村民用宗祠兼作書室。( 據說新界村落堂口未及勢大時,會先建一間書室,以名作作育英才,以便日後升格為祠堂 )

書室

前眼文氏祠堂相堂好氣勢,可能是四周環境 比較空曠,沒有屏山新田等祖宗祠堂給旁 邊的村屋左右夾起來的壓迫感,它們還要被村中名車推在祠堂前,大失氣勢。昔日文氏宗祠逾四百年歷史,可惜於日治時代被日軍炸毀,到2004年才重建,文氏 祠堂接連是泰亨文山公園以及文天祥像 (泰亨的文天祥像跟新田文天祥像型態不同,泰亨的文天祥似乎是參考自深圳寶安文氏大宗祠的文天祥像造型) ,一條龍介紹到文氏族人的來頭以及家族源頭。

同樣是新年期間曾到過元朗新田的文天祥公園,現時己經野草叢生,由於新田的文天祥公園被安排在新田頭口,與祠 堂相隔一段距離,跟初開幕時比較,荒廢的感覺充份流露出文天祥孤身一人在零丁洋,無力回天, 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山河破碎,報國無望的悲痛

新界文氏文氏族人成日提及文天祥先祖, 雖然新田及泰亨兩房人都稱不上文天祥的直系親屬,但算起來可說是秉承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品格,也是正值在文家軍守護後宋江山戰亂期間,當中有七房人往南避 風頭,輾輾轉轉移民到寶安,其中第二房聚於新田鄉,另外第五房是泰亨鄉,因此,新田與及泰亨實為先系之兄弟而已。

文天祥之堂弟文天瑞,在宋代戰亂期間,留 守廣東惠州為官,戰亂失敗後,天瑞公之子應麟公流散到寶安鄉村務農為生。因受戰亂之苦,民生艱難,應麟公選擇高處搭建望煙樓,從高處觀望族人是否有斷炊之 家,及時送給米糧扶貧救困,望煙樓成為文氏友愛互助的美德。在此期間應麟公生二子長子起東,次子起南。起東生五子,仁、義、禮、智、孚。起南生二子,長子 垂統,次子垂獻。文氏大宗祠是由仁、義、禮、智、孚、垂統、垂獻七大房組合建成。

由於宋亡之故,明朝以前,文氏都過著隱姓 埋名的生活,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文丞相的後 人。明代初年,才公開身份。到了清代嘉慶年間才開宗祀。由於歷史的久遠,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間各村族譜被燒,祠堂神位被毀,難免各房的記憶有所差異, 後經多方查找族譜,逐步統一認識,認爲“七房”的排行是:一房松崗報美村(今東方、紅星);二房福永嶺下(今鳳凰)、白石廈、新田村;三房香港新田村;四 房西山、上頭田、潭頭村;五房深圳崗下(崗廈)、香港泰亨村;六房松崗山門、山尾村;七房東莞湧頭村。

雁門綿世澤

在泰亨文氏祠堂,外面一副對聯大 字標明「雁門綿世澤」,可見文氏己經肯定了其周文王後裔的身份,雁門郡指現今山西代縣西北。故事發生在商周時期如下:

原出于姬姓,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商朝末 年,居住在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漸強盛起來,商王文丁感到了周的威脅,就找借口殺了周人的領袖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繼位以後,力精圖治,廣招賢才,又尊老扶 幼,施政仁慈,深得國人的擁戴,周圍小國也紛紛來歸附,他被尊為西伯,成為”三公”之一,西伯昌聲望一高,引起紂王的猜忌。他又找借口把西伯囚禁起來。西 伯被囚之後,裝出不關心天下大事的樣子,潛心研究伏羲創造的八卦,將它們衍益成六十四卦,並寫了卦辭,這便是《周易》的雛形。商紂王以為他胸無大志,就把 他放回去了。

西伯回周後,找到了賢臣姜尚作為輔佐,功滅了周圍一帶擁護紂王的諸侯國,又爭取到許多同盟國,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實力超過商王 朝。正當他籌劃滅商的時候,不幸病重而死。他的兒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滅商的大業,建立了周朝,追謚父親西伯為周文王。後六世,即文王姬昌八代 孫,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以周文王的謚號”文”為姓,稱文氏,即雁門文氏之起源也(雁門在山西西北,其地有雁門關,戰國趙時始置雁門郡)。由此以後, 文氏庶出文王,始基雁門,源遠流長,枝繁葉茂

最精彩的一段文天祥及後代傳,正史野史盡 獻一爐,具小說的情節,非文氏後裔亦看得 吸引。

→ 文天 祥遣散在天涯海角的後裔們
http://club.hinews.cn/read.php?tid=145303&fpage=0&toread=&page=22

「太和市」及「大埔墟」

轉頭談太和市跟泰亨的關係,大 埔古稱「大步」,據當地土人稱:昔日大埔為大森林,人跡罕至,行經的人必須「大步」而過,故有是稱。在中國歷代的史籍中,皆以「大步」作為對本區之稱呼, 直至清朝光緒年間,始雅稱為「大埔」。故今日之大埔頭、大埔墟及大埔海,昔日皆稱之為大步頭、大步墟及大步海。

鄧族先祖於宋代遷至香港錦田定居,明代萬 曆年間,龍躍頭鄧氏的勢力已伸展至大埔林村河以北一帶。於清朝時成立買賣的墟市,名為「大步墟」。由於當時大埔是連結九龍城一帶 (當時稱為「官富場」) 和內陸補給點深圳墟的交通要道,加上大步海內的漁港為一個優良的經商地,於是「大步墟」在以後百多年的發展日益昌盛。

而鄰近地區的居民亦想在「大步墟」開設商 舖,但都被鄧族反對。泰亨文氏既不能於「大步墟」建舖,為了與鄧氏的「大步墟」抗衡,乃於1892年聯合附近七個非鄧氏的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泰亨 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樟樹灘約、汀角約、粉嶺約),於「大步墟」隔河另設鄉鎮,翌年,定名為「太和市」(今富善街);同時興建了一座文武廟 (今日該廟前仍有「永祐太和」四字),以作為宗教及仲裁地方事務的中心。而「大埔七約」為了進一步謀求「太和市」的繁榮,更在光緒二十二年 (1896年) 修建了聯結太和市和林村河北岸的「廣福橋」,以便利商民往返。今日文武廟內還保留著記錄了當年「大埔七約」修建廣福橋經過的石碑。當日的「太和市」有店鋪 二十八間,每約佔四間,多數是前鋪後居,食水的供應來自崇德街旁的水井。除了店鋪外,尚有穀亭、禽蓄肉食、蔬菜農具等流動檔攤。市內設有公秤,所得費用作 公所開支。每月三、六、九日為墟期。

「大埔七約」在林村河渡口興建了廣福橋以 後,從而掌握了通往大埔的交通主導權,使 「太和市」的實力日漸凌駕在「大埔墟」之上。英國租借新界以後,更在1913年於「太和市」(今日香港鐵路博物館位置) 興建大埔墟火車站,火車站的興建更助長了「太和市」的發展。由於「太和市」逐漸取代了「大埔墟」的地位,所以「太和市」後來被稱為「大埔墟」,而原來的 「大埔墟」則改稱為「大埔舊墟」。
看完大埔史後,發覺火車站的站名攪得胡里 胡塗,火車太和站是昔日大埔墟的所在地, 同樣火車大埔墟站是昔日太和市的地方。

*2 祖德流芳 千秋萬代
http://www.szftlib.com.cn/literatureshow.jsp?itemid=2354

香港建築代表的過 去、現在和未來
http://creative.wswire.com/htmlnews/2006/05/30/693973.htm

新田文氏考究:歷史 價值、文化遺產及傳承
http://ihome.cuhk.edu.hk/~b116207/assignment/assignment_2005/paper4.pdf

*3 文應麟僑寓歸德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1801&secid=31852

*4 文姓發源
http://www.sawweb.net/shao4/big5/ssqy/wen.htm

*5 深圳寶安文氏大宗祠.
http://club.hinews.cn/read.php?tid=145303&fpage=0&toread=&page=22

*6 泰亨鄉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B0%E4%BA%A8%E9%84%89

文天祥遣散在天涯海 角的後裔們
http://club.hinews.cn/read.php?tid=145303&fpage=0&toread=&page=22

大埔區簡史
http://qcrc.qef.org.hk/webpage/19984196/1/tphistory.html

大步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9F%94%E5%A2%9F

You may also like...

1 Response

  1. March 21, 2018

    […] 泰亨鄉舊名蔡坑叉亨、太坑 (六十年代尾仍沿用此稱呼),由一村(祠堂村) 二圍(灰沙圍、中心圍) 組成,是新界文氏 (文天祥族弟文天瑞的後人) 繼新田後 (其實建村比新田稍早) 另一處聚居點。這處的特色是很多書室,可見鄉民非常重視教育。想知泰亨鄉的歷史,可參看 Tere Wong 九年前的文章。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