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八鄉 (15) - 吳家村

去年九月跑遊元朗錦田城門新村時,曾經路過八鄉西鐵站附近的吳家村,從行人天橋上可以看到吳家村一列三幢的白色古老大屋,這三幢大屋的立面各有一對圓窗,好像一對攝人的眼睛,別具氣勢。

這三幢大屋是吳家村 4-6 號,正是吳家村創立人吳郁青所建的「郁青別墅」建築群,這幾幢客家大屋背後,告訴了廣東一帶與香港一百年前的社會情況:「廣東客藉人仕往海外工作,華僑在海外從商發跡、中國國共政局及地區不穩定、香港在港英政府管治下顯得繁華安定、海外華僑回流定居香港(或匯款致家人建屋)、元朗區土地多吸引客藉人仕買地耕作建屋,元朗區外出現大量新村落」,吳家村和郁青別墅亦是因此而出現。

 

 

吳郁青

吳家村三間大屋,由廣東梅州蕉嶺縣三圳鎮吳郁青於 1930 年代興建,吳郁青原名順才,他的伯父吳德馨(1877-1949) 早於嘉慶年間已經到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經營小攤販謀生,稍有積蓄後,吳德馨攜同其弟吳友祖往雅加達一起發展,經營「元合公司」,生意順利。

其後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吳友祖回家接兒子吳清亭及孫兒吳郁青、吳香初到印尼爪哇島發展,銷售日用食材洋雜貨,包括豆醬、豉油、米粉、蚊香、咖啡等,並擴充「順合公司」和「玉成公司」,生意日益發展,後來更經營肥皂廠及房地產生意, 在印尼擁有店舖、倉庫和大量土地,除了生意外,吳郁青參與資助當地華橋創辦「天聲日報」。

於 30 年代,吳郁青帶同資金回港,投資深水埗房地業務,所成立的東盛公司是深水埗區地王,座擁六、七十幢, 當年政府把深水的新填海土地拍賣交由三大承建商承包,欽州街一帶的豪宅正屬於當時的深水地王吳郁青擁有。早前一篇「嘆茶篇 - 榮發餐廳」 中介紹的一幢欽州街51及53號廣州騎樓式唐樓(一級歷史建築),正是當年吳郁青擁有。

130108 IMG_0023

欽州街51及53號

 

 

吳郁青又辦織布廠、經營中藥、百貨生意。當時 香港政局比起國內穩定,加上港英政府鼓勵投資新界開發,吳郁青向錦田鄉紳鄧伯裘買入八鄉大量土地興建別墅,首先興建五號大屋吳氏家祠(1933 年)及六號大屋郁青別墅(1935 年),最初大屋用於家庭聚會及渡假時使用。

130108 IMG_0023

吳郁青大屋建築群

 

 

郁青新廬

五號大屋是屬於現代版客家兩堂兩橫式圍龍建築,上堂屬祖公廳,上下堂左右兩邊為廂房,左右側門通往橫屋,門前有寬闊曬谷坪。大屋由英泥代替了清未時期的青磚材料,仍然保留了客家圍龍屋的風格。五號大屋門外貼有門聯:「郁馨彌遠、青史恒新」,屋內有傳統客家圍龍屋之天井設計,儘納天然光源。昔日大屋前建有客家風水池, 紅頂涼亭。

五號大屋昔日是「吳氏宗祠」,現時被稱為「郁青新廬」,是吳家村臨時村公所辦事處。六號大屋屬於中西混合式建築,牆外寫有「郁青別墅」大字,紀念吳郁青先生,當中「青」字書法特別,值得留意。

130108 IMG_0025

八鄉吳家村五號大屋「郁青新廬」

130108 IMG_0020

八鄉吳家村六號大屋

 

三幢大屋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它們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巨大,樓底高,陽台及窗戶寬闊,屋頂舖上傳統瓦片,立面有兩個以金錢為窗飾的大圓窗,從外面看會覺得炯炯有神,產生一份凝聚力,在建築風水學 上,有人用圓形或拱形的窗戶,帶出一份寧靜安詳的感覺。

要數元朗區內類似的大型民居建築,只有在鄰的金錢圍江夏圍逢吉鄉上將府橫州娛苑崇正新村慎德居能夠相比。

130108 IMG_0024

八鄉吳家村四號大屋

 

 

飲水思源

昔日八鄉地區未有接駁自來水,吳郁青在郁青別墅的前坪花園挖了一口水井,水井繼而成為村民聚腳聊天的地方。現時水井己被封閉,村民在井欄旁豎起了一了塊「飲水思源」大理石碑,正是讓後人懷念郁青先生的貢獻。

寫到這個水井,令人想起元朗新田上竹園村村口的馬公亭,馬應彪昔日獻地築路方便村民和立亭供人休憩,同樣是紀念村落作出貢獻。

130108 IMG_0027

郁青新廬外之門樓和紅頂涼亭

 

 

吳家村

四號大屋是最後建成,以收容印尼同鄉親友居住。吳郁青先興建佔地逾千平方米的吳氏家祠及郁青別墅,之後興建相連的圍龍式民居,以平租甚至免租接濟來自蕉嶺等地無家可依的客家鄉里,因此越來越多客家人聚居於那裏。

吳家村在 1949 年急速發展,因為當時中國政權更叠,大批梅州籍及蕉嶺縣國民黨軍政人員及 官吏商賈移居香港吳家村,吳家村逐成為僑港蕉嶺同鄉聚居地,隨居民眾多,於 1949 年匯集成立 「吳家村」,雖然以吳家村為名,實屬於一條雜姓村落。吳家村村口豎立了一個大牌坊,嵌有相聯:「八鄉福地百世芳鄰咸閥閱、吳家村里禾秋寶樹競芬菲」。

這個情況在元朗各區發生,正如新田、十八鄉崇正新村、大旗嶺村,適逢中國政局改變,吸引了大量國民黨政員定居元朗,加速了村落人口及發展。

現時吳家村共有500多人,其中超過一半是客家人,每年年初的新春盆菜宴會可以反映出村中頗具規模。

130108 IMG_0022

吳家村牌坊

 

 

錦全學校

當時,吳郁青平日他在九龍區居住,經營生意同時,於戊辰年 (1928) 出任廣華醫院總理,亦是東華東院創辦人之一,廣華醫院和東華東院於1931年與東華醫院合拼為東華三院,廣華醫院舊址現時成為東華文物館。

吳郁青在吳家村內籌建「錦全學校」,錦全學校期後於 1948年由元朗天主教出資修葺繼續運作, 它的教學角色在1958年被金錢圍、元岡村、吳家村、石湖塘成立的「四聯學校」取締。

吳郁青積極辦學,在故鄉蕉嶺東坑創建「 牖民学校」及在蕉嶺中學中捐建教室「郁青 香初教室」和「清亭教室」,郁青香初是郁青兩兄弟的名稱,清亭就是郁青父親的名稱。吳郁青其後又捐資擴建普元中學(1941年),這一幢普元中學前身是三圳公學,正是吳郁青伯父吳德馨於 20 年代捐巨款興建的。(普元中學名稱相信直指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民族英雄謝普元)。

在這一篇《蕉岭县晋元中学杰出校友—吴德馨先生》文章中未知道是否有誤,可能把吳郁青與吳德馨混淆了。

吳德馨在印尼捐資創辦五所華僑學校,在汕頭捐資正始小中學,在梅縣捐資興建扎田小學校舍,在故鄉蕉嶺捐資興建教室,在汕頭市,吳德馨曾經獨資修建 48 座四五層樓高的德馨街。

據悉吳郁青其中一位女兒是東江縱隊的成員。而當年跟吳郁青前往印尼的胞弟,曾任國民政府賑災委員會委員。

至於吳郁青兒子吳炳連先生,是梅州市及蕉嶺縣的榮譽市民,他繼承父志,爲家鄉做了不少善事,例如創修蕉東台公路;重建「牖民學校」、更設立不少獎學基金並以吳郁青基金捐建的吳郁青科技館等。在吳家村牌樓旁的「捐樹吳家村牌芳名榜」中, 吳炳連居於榜首。

130108 IMG_0032

吳家村村事紀畧暨村牌碑誌

130108 ngsgroup

吳炳連創立之吳氏集團

 

 

鄧伯裘

賣地給吳郁青之鄧伯裘 (1876-1950),他是著名錦田鄉紳,故居於錦田祠塘村 20 號,是錦田鄧洪儀一房之第廿六世祖。鄧伯裘擁有泰祥油廠、觀音山凌雲靜室,他先後成為蒙養學校(1927)、粉嶺農業會董事(1930)、博愛醫院主席(1931)、元朗商會主席(1934)、元朗公立中學(1949)。鄧伯裘府君歸宿於屯門靈穴「靈牛朝北斗」,其後人創建元朗首間戲院「同樂戲院」並曾開辦「好相逢酒家」。

鄧伯裘除 了社區發展, 是當年少數通曉英文的本地人,曾經爭取向英國追回於新界抗英六日戰爭中被奪走之泰康圍及吉慶圍鐵圍門。

130108 IMG_0026

路過錦田市中心

 

 

參考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2 Responses

  1. 平帆 says:

    不是你介紹,也不知道吳郁青的故事。從連結蘋果日報那篇報導的相片看到,郁青新廬裡面那天井和格局很特別,很少傳統建築(即使是改建後)會這樣光猛。

    郁青別墅的青字書法有甚麽特別?相片裡看不清楚。

  2. onefamily says:

    真的讚嘆. 你搜集資料這麼詳細.

    謝謝Te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