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遊元朗八鄉 (13) - 橫台山上輋村

早前元朗沿治河路跑遊至下輋村,卻錯過了上輋村,從 Google Maps 查看,上輋位於下輋村北面,實地跑去該處,發現它靠山而偏僻,原來Google Maps 地圖帶點誤導成份,幸而得到下輋村清潔阿姨的親切指示,指導我們沿村旁的小路便可以走到上輋村公所,村公所旁有一幢平房式上輋公立學校,校堂早已被荒置,成為了村中的村民會堂。

上輋與下輋、橫台山和水澗石同屬於八鄉同益堂,亦是八鄉「四本戲」所屬村落其中之一組,每年四本戲鄉村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會負責籌備慶祝活動,以慶祝觀音的壽辰及其得道的日子。

同益堂亦於每年 9 月 23 日秋分時節,到八鄉古廟烈士祠拜祭,所指的烈士直指著名的抗英六日戰爭 (The Six-Day War of 1899) 中殉難的新界居民。

131222 09-26-04_HDR_2

↑ 元朗沿治河路

131222 100250_1

↑ 上輋村公所

131222 102214_1

↑ 上輋公立學校

131222 102915_1

↑ 上輋公立學校

 

 

Google Maps

在 Google Maps 中記錄了跑遊地圖 – 131222 跑遊上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顯示詳細跑遊地圖 – 131222 跑遊上輋

 

 

上輋圍門

上輋圍門前保留了一片空地,相信昔日是一個客家風水池,可惜現時已被填平(風水池的作用,可以參考橫台山永寧里一篇),上輋圍門外貼有門聯「吉祥如意、慶賀長春」及橫批「吉慶」二字。

進入圍門後,可以看到林氏宗祠及張氏宗祠前後並排,其中一幢張氏宗祠,被評為香港歷史建築之一。

131222 100351_1

↑ 上輋圍門

 

 

上輋 林氏宗祠

上輋林氏宗祠門外有堂祠「九龍世澤、十德家聲」,這是一對傳統林氏客家堂聯,相同的林氏堂聯在元朗水蕉新村振鳳林公祠出現,不過元朗橫洲林屋村中的林氏祠堂,則使用上另一副林氏堂聯「九牧分派、雙桂流芳」,還有洪水橋石步圍的林氏宗祠則以「六龍世澤、九牧源流」為堂聯。

九龍世澤 十德家聲

「九龍世澤 十德家聲」之九龍、十德是紀念其林氏祖先林皋,林皋有九個各具才能,人稱「九龍」的兒子,九名兒子加上他本人皆以德行見稱,固被譽為「十德」,受人敬慕,成為了林姓氏族標記,同時喻出林姓氏族的淵源,藉以緬懷先祖之創業垂統,用以激勵後代子孫,裕後光前。

林氏宗祠內廳供奉歷代林氏先祖,內牆有一副「壽」字石碑,兩旁貼有其他對聯「南海蓮花春廣大、西河世澤福綿長」及「五福禧臻十德弟、三德歡祝九龍家」,抬頭看,屋樑上刻有吉刻字句「百子千孫、長命富貴」。

131222 100653_1

↑ 上輋林氏宗祠堂祠「九龍世澤、十德家聲」

 

 

張氏宗祠

上輋村中 61 號張氏宗祠規模與林氏宗祠相約,祠堂始相信在建村後興建,其後曾於 1995 年進行重建。大門外有堂聯「青錢祖德、金鑒家聲」,柱聯「沼金鑑之家聲宗祖洋洋理學遙開千古業、溯青錢之世澤衣冠濟濟馨香共慶滿堂春」,內牆幾乎跟林氏宗祠一樣嵌有壽字石碑,建有神龕供奉歷代祖先,兩旁貼有對聯「龍涎永結平安字、豹髓長懸富貴花」,橫批「啟我後人」。樑上一樣刻有吉祥字句,包括「百子千孫、奕世其昌」。

除了 61 號張氏宗祠,村內水井旁  33 號有另一幢張氏宗祠,規模一樣,大門同樣刻有「青錢祖德、金鑒家聲」堂聯。

還記得早前跑遊錦上路水盞田村,該村的張氏宗祠嵌有相同的堂聯,水盞田張氏宗祠是為紀念長莆、打石湖及水盞田張氏的祖先張達錦所建,不過較為特別的是同一條村中出現兩幢「宗祠」。

上輋張氏

張氏宗祠見證了張氏最早於上輋定居,張氏第十七世祖張起茂,於清朝康熙八年遷海禁令撤回後,由惠州遷移至廣東,當時官府鼓勵江西、福建、惠州、梅州的客藉人士遷入香港落戶,不過當時元朗之平原土地已被鄧氏等原居民擁有,因此後期的來港的定居只能到較偏僻的土地發展。張起茂的父親十六世祖張奇燦被冠為開基始祖,供奉於張氏宗祠之中。張氏後人繁衍至下輋、元崗等。

元朗張姓為主的村落除上輋、水盞田之外,還有元朗山下村及欖口村,山下村張氏先祖由東莞移居至橫洲,復界後曾經居住在七星崗然後於遷移至山下村。

青錢世澤 金鑑家聲

張氏宗族一般以「清河堂」為堂號,以青錢和金鑑是張氏家聲,要談「張氏」,先要暸解「張」姓是源自官職。張姓是中國第三大姓,張姓源自於軒轅黃帝之子揮公,發明及製造弓箭,官職弓正,負責祀奉弧星(弓矢是揮公從觀察弧星而發明)而賜姓張氏,從字形上看,張以「弓」為部首,因為發明「弓」而成為姓氏。當時揮公住在尹城國的青陽,即是現時河北清河縣東。

至於青錢,它源自典故成語「青錢萬選」,是講述唐朝張鷟文辭極佳,每次參加考試,文章皆入選前茅,當時員外郎員半千,稱其文辭有如青銅錢,為人所喜愛,當時人稱張鷟為「青錢學士」,而後人更以「青錢萬選」比喻文辭出眾。

古人以銅錢為貨幣,材料是青銅,同樣面額的錢幣以中,青銅的含量越高,越少其他金屬雜質,所以青銅錢幣自然成為了各類錢幣之中的上品。

金鑑家聲,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張九齡的故事,張九齡為唐玄宗總結歷代治國之經驗,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寫成《千秋金鑑錄》一書,當時張九齡群賢依賴,天下仰重,而張九齡逐成為了張氏家聲。

131222 100748_1

↑ 張氏宗祠堂聯「青錢祖德、金鑒家聲」

 

 

三愛堂

從上輋村中兩幢祠堂,可以暸解到上輋居民以張姓和林姓為主。從圍門內「一九八八年一月十八日八鄉上輋村三愛堂圍門重建的捐款名單」之中,圍門曾經於 1988 年重修,費用幾乎全部是由張林二姓居民出資重建。

再看八鄉鄉事委員會歷屆上輋村代表名冊,自 1960年起皆由張姓居民擔任代表。

131222 10-05-05_HDR_1

↑ 八鄉上輋村三愛堂圍門重建的捐款名單

 

 

聖家公所

從夏其龍神父一篇「香港客家村落中的天主教」文章中,指出 1917 年代元朗區客家村落的天主教教友主要分佈於上輋、金錢圍、黃泥墩等數個村落。天主教傳教士由大埔區沿著林村到元朗展開傳教工作,於 1928 年在長莆設立聖若望小堂,其後在 1935 年錦田鄉金錢圍成立聖母七苦小堂,在此之前,教會早於 1926 年己經在上輋村建立聖家公所(25號)及錦田北圍的聖心小堂,讓教友參與教會禮儀。

聖家公所成立初期稱為「聖家彌撒中心」 (Holy Family Mass Centre),於 1954年名為「聖家公所」由元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司鐸管理,期後來在 1957年易名為「聖家小堂」,現時屬於錦田聖猶達堂區。

現時聖家小堂已經重建,外貌跟普通村屋無異,大門貼上門聯:「天恩廣大、主德宏深」及橫批「天主保佑」。有機會的話,想跑到黃泥墩「聖母無原罪小堂」及追溯一下昔日天主教在元朗舊墟東頭村建立的教會舊址。

140101 DSC01525_1

↑ 聖家小堂

 

 

 

參考資料:

 

You may also like...

4 Responses

  1. Enterpr1se says:

    想問下你個 responsive google map 個做法係?

  2. terewong says:

    @Enterpr1se 把地圖顯示,當然手上先要有一份 Google Maps 的 My Maps 地圖,然後在 My Maps 中選擇「連貼」和「自訂和預覽內嵌地圖」( https://support.google.com/maps/answer/72644 )

  3. Alan says:

    介紹林氏的源流資料不夠詳盡^ . ^

  4. terewong says:

    @Alan 基本上沒有介意到林氏源流、在祠堂裡未看到林氏源流的資料,請問你是上輋林氏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