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遊元朗八鄉 (10) - 橫台山永寧里

週未由元朗出發往橫台山跑,沿著錦田河旁之治河路和錦泰路走,跑到菜園村高鐵地盤,以前一直以為這裡是終結,原來往前多走一段路,可以返回錦田河旁繼續去跑,走到尾便是橫台山散村路,跨過粉錦公路便到達橫台山。

入村後,首先看到是乾振駱公祠和橫台山學校,在荒廢的校園中走一圈,細讀台山公立學校建校碑誌,然後由村民指引下,走到永寧里。永寧里仍然保存著傳統客家圍村的半月形風水池,圍門後是廷桂鄧公祠和洪達鄧公祠,祠堂潢裝精美,牆上懸掛著的功名匾額甚具氣派,當中有鄧蓉鏡的翰林庶吉士牌匾壓場,非常動人奪目。

留待下一篇路遊元朗八鄉橫台山 (2),再談跑遊竹坑、蘭芳書室,河瀝背及橫台山羅屋村。

131117 1384847075382

在圍村圍門旁嘆茶食早餐,也算是寫意的一刻

 

 

Google Maps

從元朗市跑遊橫台山路線及地圖。

  • 永寧里圍門
  • 永寧里洪達鄧公祠
  • 永寧里廷桂鄧公祠
  • 永寧里老書房義社書室
  • 永寧里東園書室
  • 台山學校
  • 乾振駱公祠


View 131117 橫台山河背瀝羅屋村 in a larger map

 

 

鄧氏粵東始祖 – 鄧志齋

橫台山由鄧氏族人首先建立永寧里定居,橫台山鄧氏這一脈跟錦田鄧氏不同,橫台山鄧氏追溯自粵東始祖「鄧志齋」的故事,源自南宋末年 (960-1279),鄧志齋原本居住在福建寧化縣石壁,曾考獲進士,並任廣東提督和宣慰使,任滿之後乘船回朝復命,不料途中遇到海盜,連文牒亦被搶走了。當時元軍大舉入侵、鄧志齋見南宋將未,於是改道由梅縣回到福建。

鄧志齋經過程鄉(現梅縣)時,見該處山水秀麗,土地肥沃,於是決定在梅縣鬆口開基立業 (約 1259 年)。遇到海盜洗劫後,又能夠在異地開基立業實不容易,亦可能是鄧志齋美化了辭官遷居的藉詞。

鄧志齋有六位夫人,生有九個兒子,分別取名「文、行、恭、敬、仁、義、禮、智、信 」,被稱為「九子翁」,鄧志齋子孫繁衍,分支散居於粵東梅縣、蕉嶺、興寧、五華、大埔、豐順、平遠、紫金和福建武平、廈門等縣市,港、澳、臺以及泰國等地,所以鄧志齋被奉為入粵鄧氏始祖。

鄧志齋的的第七名兒子,這一房鄧氏原居於福建寧化縣石壁,後來移居至廣東潮州及惠州,鄧氏十四世鄧廷桂於康熙二十七年 (1688) 從惠州到元朗橫台山落擔,成為了橫台山鄧氏的開基祖。所以,每年重陽節橫台山鄧氏族人會組團到惠州祭祖。

鄧志齋在香港的後人,除了定居於橫台山和荃灣石圍角村外,他第十一房的後人,亦從博羅遷移至上葵涌和石塘咀,上葵涌村有一幢兩秀堂,就是紀念鄧氏第十五世鄧彥猶和鄧彥定兩位兄弟和上葵涌的開基祖。

 

橫台山開基祖 – 鄧廷桂

鄧廷桂從惠州移居橫台山後,族人繁衍至其他村落,鄧廷桂的三名兒子,洪達建立了河瀝背,洪琳建立了散村、洪茂建立竹坑及新隆圍,而鄧廷桂的兄弟鄧廷彬則定居七星崗及水流田。

鄧廷桂的後人繁衍,每年清明節拜祭祖墳,過千人浩浩蕩蕩拜祭三處墓地,包括先祖鄧廷桂及元配夫人,以及一個無名氏先人吉穴,人龍延綿一公里。而這個無名氏墓穴,據悉當年為鄧廷桂找到風水穴落葬時,發現該處已經埋葬了一位不知名先人,鄧氏後人遂將該骸骨移往橫台山腳另一處墓穴安葬,並尊稱為「福緣公」、「萬福古人」,而鄧氏後人每年清明節亦一同前往拜祭。

 

永寧里圍門

八鄉橫台山永寧里圍門,不要以為圍門是村中為首的 1 號建築物,永寧里圍門是 273 號。

永寧里圍門,是由橫台山鄧氏開基祖鄧廷桂於康熙廿七年 (1688) 在橫台山定居時興建,圍門外有門聯:「總集福蔭、備致嘉祥」,永寧里跟傳統圍村不同,村中無論圍門或祠堂外,都沒有從門聯中透露家族之郡望及家聲,加上永寧里建有圍門卻以村里為命,顯出一份低調。

圍門大門上石匾刻有:「永寧」二字,兩旁各有一個對稱的圓形槍銃孔(銃窗),方便辨識門外訪客,細心留意的話,圍門右下方亦有一個小銃孔,可能是給小貓進出的。圍門屋簷下的雕花板書卷圖案上,寫有「永寧 衍慶堂」,而屋簷兩端裝有鰲魚裝飾。

131117 1384707585444

永寧里圍門

 

風水池

永寧里圍門前是禾坪,坪前為風水池,禾坪左右均有通路與外界連接,在兩端盡頭有石壆欄著,據說這是風水原故,印象上在蓮花地亦有類似的石壆在禾坪通路未端。昔日,圍門右側建築的大門跟圍門一樣高,是村中舉辦白事時,用作臨時安放先人遺體的義莊。

看永寧里村前的半月形水池,這是一般傳統圍村的元素,包括圍門、村前風水池、還有村後的山丘或風水林,這些都是客圍村的基本風水佈局。所謂風水,說到尾也就是客家人的建築智慧。昔日客家人建村時,會在村前方建風水塘,一來是對應堪輿學中所指的儲水聚財作用,二來可以利用挖掘出來的泥土去堆填土地興建村屋。

除此之外,風水池一般位於村落前方,附著空氣中的塵埃,改善空氣質素。夏天時,南風經過風水池連同濕氣送到村中,令環境更濕潤;冬天時,配合圍後方的風水林或山丘,令到乾燥的北風被阻於圍外,令到圍村有冬暖夏涼之效果。

現時有不少圍村索性把風水池填平,改建為停車場,不過橫台山一帶,例如竹坑、下輋還可以看到風水池,甚至元朗英龍圍洪水橋橋頭圍,都保留著村前的風水池塘。

永寧里的圍門一直保護村民,而昔日村民更會組織更練,保衛整條圍村。

131117 1384737409619

永寧里風水池

 

 

廷桂鄧公祠 洪達鄧公祠

橫台山永寧里的延桂鄧公祠,正位於圍門後,供奉著橫台山鄧氏開基祖鄧廷桂,大門外掛有嵌字堂聯:「衍歌椒實、慶詠瓜綿」,桂廷鄧公祠亦稱為衍慶堂。

祠旁的洪達鄧公祠則紀念他的兒子鄧洪達,掛有堂聯「詒謀戩穀、昌發繁禧」,洪達鄧公祠亦稱為詒昌堂。兩幢家祠的長闊一樣,皆是兩進三間建築。時至今日,鄧氏每逢慶祝農曆新年和弄璋之喜都會在這裡祭祖。

公祠內有一個 1818 年鑄造的香爐,上面刻有「廷桂祖」三字,猜估廷桂鄧公祠在 1818年或之前建成。

131117 1384849833698

洪達鄧公祠屋脊上的裝飾

 

文魁

這兩幢祠堂內懸掛著不少功名牌匾,相信是重新製作的。當中幾幅匾額的「魁」字少了一點,這種寫法有好幾個解釋,可能剛好是鬼字,故意寫少一撇,以示鎮邪。除此之外,「魁」字寫少一撇有低調、謙遜之意。還有一個原因,只是當時流行,故意在題字時寫少一撇,不過要知道「魁」字自小篆開始,已經有一撇豎起的。

「魁」字意思是居首,在科舉試中象徵高中狀元之意,所以考中科舉的人亦稱為奪魁。中國民間吉祥圖案之中,間中會畫上一名兒手中持一頂盔帽,「盔」和「魁」屬同音,喻子弟學業有成高中狀元之意。除「文魁」之外,亦會有「武魁」,在錦田就有一幢武術學校長春園留耕堂,為村中子弟習武準備在武舉試中奪魁。

131117 DSC00661_1

廷桂鄧公祠

 

兄弟聯魁

在上一篇「跑遊元朗錦上路 (3) – 水盞田、牛徑、翊廷書室」欣賞過幾個牛徑裡的科舉牌匾。清朝期間,每逢子、卯、午、酉年舉行鄉試,次年即丑、辰、未、戌年行會試。我把廷桂公、洪達公兩幢祠堂裡的功名牌匾,依年份順次序重新排列:

「文魁」– 道光壬午年 (1822) 科鄉試中式第四十五名舉人鄧景星

「兄弟聯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鄉試中式第四十二名舉人鄧揄斌、第十八名舉人鄧揄琛

道光二十九年 (1849) ,鄧氏兄弟同科登甲,前程遠大,正如關聖帝君百籤詩中之第六十籤 (上上籤):宋郊兄弟同科。鄧掄斌其後曾經撰寫地方誌《惠州府志》。

131117 DSC00659_1

道光年間舉人鄧揄斌、鄧揄琛封「兄弟聯魁」

「文魁」– 咸豐二年 (1852) 壬子科鄉試第五十一名舉人鄧士謙立

「進士」– 同治戊辰年會試中八十三名欽點禮部鄧佐槐立

同治七年 (1868) ,鄧佐槐在殿試中式,獲欽點為禮部主政。鄧佐槐「欽點 禮部主政」的牌匾亦懸掛在厦村鄧氏宗祠「友恭堂」之中。鄧佐槐曾經撰寫《中法戰事記》,除官場上,鄧佐槐與鄧蓉鏡曾經合作築壩圍沙作田

131117 DSC00650_1

同治年間「進士」欽點禮部鄧佐槐立

「欽點 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辛未科、臣鄧蓉鏡恭承

鄧蓉鏡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科點翰林庶吉士,相當於現時大學研究生之水平,在當時傳統社會中屬於最高層次的士人。鄧蓉鏡為宗族爭光,他的功名牌匾亦有在錦田、屏山和厦村等鄧氏宗祠內懸掛,為祠堂添加氣紛。鄧蓉鏡曾充國史館纂修官,後出任江西督糧道,光緒十九年辭官後,回鄉主持廣雅書院。鄧蓉鏡是錦田鄧符協的後人,屬於鄧氏五大房中居住在東莞鄧元英的一脈。

「文魁」– 子科鄉試中式第四士舉人鄧寶深

這個牌匾好罕見地出錯,首先是科舉年份漏寫,其中「子科鄉試」只寫下地支子年,相信指同治三年甲子,當時題字者毛鴻賓屬兩廣總督,網絡上還可以看到他的奏報「廣東甲子科鄉試請依限舉行」,毛鴻實於同治年間曾經編選「廣東圖說」。另外「第四士」應該指第四名,是功名匾額中罕見的錯誤。

剛剛介紹之翰林院庶吉士鄧蓉鏡,亦是在同年之甲子科中參加廣東鄉試。

131117 DSC00649_1

鄧蓉鏡封「欽點 翰林院庶吉士」

 

東園書屋

東園書屋以「書屋」為名,香港除了東園書屋,只有沙頭角鄧蓉鏡書屋 (估計現時年青人只認識旺角樓上書店田園書屋) 。

東園書屋位於永寧里圍門以東,建於光緒六年 (1880),是村中台山學校的前身,台山學校建新校址前以東園書屋為校址創校 (1938年) 。現時東園書屋成為民居,相信東園書屋昔日是一幢私塾,現時大門及屋頂上仍然保留著東園書屋幾個大字。

131117 1384847781982

東園書屋

131117 1384713035138

東園書屋

 

 

老書室 義社書室

相信永寧里受到橫台山一帶匯泉書室(1760)、崇文書室(1760-1820) 和蘭芳書室 (1862)的影響,於1880 年代先後成立義社書室 (1874) 和東園書屋 (1880),反映了客家人期望村中子弟能藉科舉考獲功名,擺脫農耕養魚的生活,能夠在朝廷任官,同時提升宗族的威望,增加族人在地區中的影響力。

義社書室被稱為老書室,大廳中供奉著文昌、孔子和關帝,昔日學生上課前須要先拜孔子。從書室內牆的字畫看到年份甲戌,所以猜估義社書室是甲戌 1874 年建成。在書室中踫一位村民,他告訴我老書室叫「義社書室」,但是在政府的文府中卻出現了另一個名稱「義裕書室」。

我相信義社書室由「義裕社」管理,在河瀝背建河石碑 (1968) 上亦可以看到捐款者「義裕社」的名稱,義裕社於 1998年聯同廷桂祖捐資一百五十萬港元救助當年長江水災。

131117 1384696063606

老書室

131117 1384850473022

老書屋內,左邊是廚房

131117 1384846712603

老書屋內廳

 

 

書室 村校

光緒三十一年 (1905) 慈禧接受並立刻停止科舉的意見,清廷隨即發布喻旨停止各級科舉考試。村落間以傳統卜卜齋形式教學的書室,逐改為教授現代科目。1920 年代開始,八鄉開始興建新式學校,首先是同益學校建成 (1920),然後橫台山公立學校 (新址 1952)。

舊書室開始息微,部份轉営為村落幼稚園,於 1950-1960 年代相繼停辦。這一批青磚舊書室,部份因為欠缺修葺而倒塌,餘下的便成為村民聚會地方。

 

 

魚市

永寧里中,會看到一些民居門牌以「魚市」為地方名稱。昔日交通不方便,村落間會自然形成一些小市集,及日常用品,永寧里亦不例外,村中的小市集被稱為魚塘街市,亦有粥檔,時移世易,現時只剩下士多和圍門旁的餐室。

131117 1384692045699

魚市

131117 1384842124164

魚市往村口方向

131117 DSC00644_1

魚市販賣合作社 (右)

 

 

乾振駱公祠

橫台山先由鄧氏遷入,其後亦有其他姓氏居住,包括李、駱、盧等,於橫台山公立學校附近有一幢「乾振駱公祠」,亦稱為燕翼堂,重陽節時駱氏族人會到白石橋、背呼嶺掃墓打盆分豬肉。曾經跑遊過的元朗村落之中,除了橫台山之外,還元朗五和亦出現駱姓族人居住,元朗五和駱氏一脈沿自廣東寶安縣,遷移到上水、元朗落擔發展。

燕翼堂大門貼有門聯:「三軍威績、四杰名門」,內廳設有祖先神主位,在旁有另外一幅駱氏堂聯:「三軍績著家聲遠、四杰才高祖德長」。廳內放有兩副燕翼堂大祖祠重新落成的慶誌賀聯:

燕賀華堂百花冠棠同濟美、
 翼扶後裔千秋俎豆薦馨香

燕樂聚宗盟祠宇重新共仰內黃胄、
 翼嚴昭祖德文章碩望同欽義烏才華

三軍四杰

橫台山駱氏以「三軍」為家聲,指南朝陳將領「駱牙」,駱牙屬臨安(現時浙江)人,於梁文帝任吳興太守時期,駱牙被封將帥,並勇冠三軍。梁文帝在位後,駱牙被封為臨安縣侯,官至散騎常侍。

四杰才高,相信是指唐代初年四位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而駱賓王是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所以上面的燕翼堂對聯中,出現了「同欽義烏才華」這個字。其實駱賓王雖然被封為四杰,可是他一生才高位卑,所以把感情發洩在五言律詩、七言歌行之中,開闢了唐初的文學繁榮局面。

131117 09-29-05_HDR_1

乾振駱公祠

 

 

台山公立學校

橫台山台山學校已經停辦,村民仍然保留了台山學校舊址,幸而還未拆御或改建為私人別墅,不能錯過校內的奠基紀念石碑和建校碑誌,講述了學校的發展歷史。

八鄉區內自 1920 年代,便開始興建新式學校,首先是八鄉同益學堂建成 (1921),然後橫台山公立學校 (新址 1952)。剛才介紹東園書屋便提及過,永寧里東園書屋便是台山學校的前身,台山學校建新校址前,是以東園書屋為校址創校 (1938年) ,這是在建校碑誌有提及的。

131117 DSC00108_1

台山公立學校

131117 1385025154455

用 photo sphere 形式拍攝台山公立學校操場

 

 

參考資料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